第534章
作者:半糖加冰块   七十年代之知青奋斗记最新章节     
    因为朱玉宁要请的人不多,所以宋思睿的大师兄一行人摆完桌子,收拾完厨房,就都在客厅坐着嗑瓜子聊天了。
    “都熬过来的好咯,有一门手艺怎么也饿不着了。”朱母感叹道。“以后会越来越好过的了。”
    “那可不。不管学什么,终究是要学点技艺在身上的好。”
    “以后还是得让孩子上学的好,还是朱大姐你有远见,都让孩子们上学。现在都毕业了,能开始帮家里忙了。”
    “诶,现在也不是手艺人都能好过的咧。还是读书踏实,可是我家那几个没一个读得下去的。”
    “对啊,我家也没有读书人。朱大姐,你家咋培育出来的三个大学生啊?”
    “这……都是孩子们自觉啊。”朱母真没有在炫耀的意思在,她想了想,确实是小闺女出的力。
    有人就不信了:“怎么可能,朱大姐你就跟我们说说吧~”
    然后朱玉宁就悄悄的走开了,以前她初中的时候,就有人这么问过老母亲,也是不信老母亲的话,于是乎被打脸了之后,就老是拿她和自家的孩子比较。
    很巧妙的就是,朱玉宁和那家人的孩子是同校还是同年级的同学,朱玉宁也不止一次的庆幸不是一个班的同学。
    每次碰面那小姑娘的眼神都在瞪着她看,直到毕业了,她考上了高中,小姑娘什么都没有考上,然后就找了个临时工。
    在下乡政策出来四年多的时候,朱玉宁还在上高中的时候,那人就下乡了,从那之后,朱玉宁也就没有听说过那个女同学的信息了。而朱玉宁也没有兴趣去打听。
    被人阴恻恻的盯了初中两年,平时在街道里碰到也是那种很压抑的眼神,是个人都会背后发冷的。
    朱玉宁也担心过她会做什么,但实际上,这人就只会盯着她看,人家没过线,平时只是碰面的时候看一眼,烦是烦,但她只能选择无视了。
    不过那个女同学下乡确实是过得很不好,这都是她自己造成的。
    初期下乡的补偿还是很多的,但是这个女同学拿到手的只有十分之一,然后自己临时工作也没能存下来钱。下乡了家里一哭穷她就会想办法,弄东西寄给家里。
    从最开始的赊账(工分),到跟同下乡的知青,追求她的男同志去借。再到她借不到钱或者东西了,她做了最后悔的事情——她盗窃了知青的东西。
    她后悔的是被人给抓到了,虽然只是第一次,但是她借的钱太多了,最后是嫁给了愿意帮她还钱的那家村里人家。
    三年生了三,儿子是有了,身体是垮了,没到三十五岁就累没了,晕倒在自家地里,然后再也没有醒过来。
    ——四合院的客厅——
    “真是这样子,我闺女从小就皮得很,满大街的跑。上小学就学会了自己回老家,我们家回去老家得坐两趟车才能到。她自个拿着存下来的零花钱就跑回去找她奶了。两个小儿子我差点就不要了的。”朱母想起来两个小儿子,心中诸多感慨。
    怀上的时候是真不想要,家里已经有三个了,朱母和朱父也没想过养老的问题,左右他们都有工作,也不担心这一点。
    现在孩子养大了,回看过去满满的都是回忆。辛苦也不是特别的辛苦,都苦了小闺女,等小闺女要结婚了,她两个小弟指定得多贴点,实在不行就从大家平均分的钱里扣了!
    “啊?朱大姐,你开玩笑的吧?双胞胎男娃啊!”有人显然是不信的。
    “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是双胞胎啊。家里都有三个了,已经够多了。养孩子累的啊。”
    “没事,也都熬过来了。不过,朱大借,这和你闺女有啥关系?”
    “这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啊……我闺女在我怀双胞胎的时候,一有空就跑出去郊区摸鱼,要不就是跟孩子们上山去拾柴火,运气好能碰到点值钱的草药,拿去回收站卖了换钱补贴的家里……”
    朱母还要继续说下去的来着。
    中途离场去看食材,又上了个厕所回来的大师傅,在走廊上吹了会风,然后就来到了客厅门口。
    “到点了,该干活了。”
    大师傅说完话之后,心里念叨着:听主家这么多事,这些个人就是没脑子,说一说二了,就是不听。不老实的,他就换一批人好了,他的队伍可不缺想进来干活的人。
    大师傅很清楚这些人除了是看在钱多的情况上挤进来的队伍,更多的还是想从他手上学上那么一两招进来的目的。
    活多的时候,钱才是真的多,他这也不是每个月都这么多大活的。小一点的活,他也是只带自个徒弟去的。
    朱母看人走了,虽然有些遗憾没能说完话,大家伙那个羡慕的样子还是很好看的。
    然后,朱母转头就去开了收音机,听着歌,喝着热茶,桌子上还有瓜子饼干水果。
    这边大师傅开始干活了,也没多久,朱玉宁请的客人就陆陆续续的入场了。
    最先到的是想过来帮忙,但是没帮上什么忙的钟阳。
    钟阳见到朱母的时候,嘴特别的甜:“朱姨好。这要不是知道宁姐的妈妈要来,我都要以为是宁姐的姐姐了。”
    “怎么会。不知道怎么称呼?”朱母笑的老开心了。
    “朱姨叫我小阳就好了,我姓钟。就钟表那个钟,太阳的阳。”
    “噢,小阳同志你好。小阳,是哪里人呀?怎么和我们家玉宁认识的,怎么就喊宁姐了。”
    “朱姨,我也是下乡知青。也是我运气好,碰到了宁姐,这没有宁姐的复习资料,我都考不上大学,更别说现在能留校当辅导员了。”
    “都是好孩子,肯定能考得上的。”
    “那也不是第一年就考上,朱姨,我们那能考上大学的人之所以那么多,还是靠的宁姐……”
    钟阳直接把他的宁姐给卖了,而且还很巧妙的没有提及他的老大,于是乎,朱母脸上都要笑开花了。
    聊开心了,朱母就开始纳闷了,这个小伙子也挺不错的,说话这么好听,也留校当老师了,假期比实验室要多吧。起码老师有寒暑假,实验室的可没有。
    诶,就是太小了,有点幼稚,也不能怪闺女看不上了。朱母惋惜归惋惜,理智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