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无可更改。
作者:活出第二世   大明:被剧透的老朱,一统全球!最新章节     
    他望着朱棣,开口道:“王爷,你可明白,英雄往往由时势造就。”
    朱棣点头,眼中闪烁着兴趣,仿佛被苏铭的话吸引。
    “你说我是英雄。”
    他问道,心中暗赞苏铭的恭维恰到好处。
    然而,朱棣并未放松警惕,他质问:“别人或许视我为叛逆,背离纲常,你是否也是如此。”
    苏铭连忙摇头,眼神狡黠。
    “我看得出来,你是在试探我。”
    “你若点头,怕是性命难保。”
    苏铭决定玩弄策略,毕竟他通晓未来的六百年。
    “王爷无需理会他人眼光,”苏铭继续道,“你能攻入京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大明百姓的选择。”
    “朱棣,你要有信心,你是这片天地的宠儿。”
    尽管朱棣此时内心并不坚定,但他不得不承认,苏铭的话让他有所动摇。
    朱棣的内心犹如坐于炽热熔岩之上,朝臣的质疑,实则暗含了百姓的无声抵抗。
    他的铁腕政策虽令人心惊,但也暴露了他对民心的不确定。
    直至厂卫的崛起,都是他在权力平衡中的不安体现。
    面对苏铭的巧言劝说,朱棣紧锁的眉头微启,目光如炬:“大人,天下藩王众多,为何唯独燕藩举旗。”
    “又是何故,我朱棣能亲临京都,而非他人。”
    他询问的声音透出一丝探寻。
    苏铭从容应对:“王爷,这是历史的指引,是命运的必然选择。”
    他的话语犹如深邃的钟声,撞击朱棣的心灵。
    “这是天意,无可更改。”
    朱棣深吸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对苏铭的言论赞许不已。
    苏铭的话语犹如春雨滋润,朱棣的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笑意,难以抑制。
    “请继续阐述。”
    苏铭心中暗笑,这番话竟让他如此振奋。
    “燕藩以弱胜强,王爷初起时仅八百燕山卫,而今已拥十万大军,这不是天命的彰显吗。”
    苏铭列举了李世民的例子,将朱棣比作那位英勇的马上天子,这番比拟让朱棣的笑容愈发灿烂。
    “你说得对,”朱棣激动地扶住膝盖,仿佛胜利就在眼前,“我所担忧的是南方的民心,江南繁华,若生变乱,我恐怕只能退守北平。”
    他深知,国家的稳固离不开南方的支持。
    苏铭的洞察力令朱棣惊讶,一个看似平庸的贵族子弟,竟能洞悉他的忧虑,这份才智实在罕见。
    在京中那些享受生活的勋贵之后,像苏铭这样有深度的见解,无疑显得尤为珍贵。
    【朱棣对苏铭的来历,不禁产生了新的疑虑。】但他并未打断,而是顺着苏铭的话题深入:“你确实看准了本王的心思。”
    他心中对苏铭的评价再次提升,南方民心的安稳,对他皇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非建文帝过于急躁,不愿拖延战事,或许能凭借持久的战略消耗掉朱棣的锐气。
    仅是经济封锁,就能使京城陷入困境,逐渐削弱朱棣的实力。
    然而,尽管建文帝开局策略看似强势,最终却落得狼狈不堪,这一点无需过多质疑。
    对此,苏铭甚至觉得建文帝的决策似乎有些失策。
    朱棣凝视着苏铭,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这人不仅配合,而且能洞察自己的顾虑,毫不保留地表达观点,实属难得。
    朱棣心中不禁思索,是否能在利用完苏铭后,饶他一命?毕竟,此人具备非凡才能,为自己效力不失为良策。
    然而,想到苏铭曾假冒皇位,一旦真相败露,自己可能会颜面扫地,这念头顿时消散。
    朱棣明白,一切以自身利益为重,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的存在,都必须消除,哪怕对方才华横溢。
    对于朱棣而言,苏铭的生命相较于维护其声望的重要性,微不足道。
    然而,苏铭仍有利用价值。
    【朱棣微启唇瓣:“你能否提出策略,帮我获得全国民众的支持?”】”
    苏铭微笑回应:“王爷,民心并非决定一切的关键。”
    此言一出,朱棣微微一怔,这是真知灼见,还是故意故弄玄虚?一时之间,气氛陷入沉寂,他疑惑苏铭的真实意图。
    民心不重要?朱棣心中暗自冷笑,历朝历代,哪个君主不重视民心?民心是天命的象征,是合法统治的有力证据。
    然而,在苏铭眼中,民心似乎并非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
    “我愿倾听你的见解,”朱棣警告,“但若你玩弄权谋,休怪我不客气。”
    他从腰间抽出一柄短刀,毫不犹豫地拍在桌面上,暗示着不容忽视的后果。
    面对朱棣的威胁,苏铭内心虽愤慨,但现实迫使他保持冷静。
    “王爷,”苏铭缓缓说道,“历史选择了你,而非民心。
    你是创造历史的人,百姓真正关心的,或许并非帝王更迭。”
    朱棣的眼神犀利,手指轻轻摩挲着刀锋,威胁的气息愈发浓厚。
    苏铭暗自腹诽,脸上却挂着无奈的笑容:“理所当然。”
    “皇位更迭,真的与民间疾苦有多大关联。”
    他问道。
    “关键在于民生,而非皇冠。”
    “是丰年还是歉收,是三餐饱暖还是仅能糊口。”
    “他们关心的是赋税轻重,是否能安稳度日。”
    “帝王视民情为根基,而百姓视温饱为生存。”
    他继续阐述,“这就如同王上您,视美食为医术一般。”
    说完,他留意到朱棣眼神的游离,那是深思的迹象。
    “王爷若能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超越建文帝……”苏铭接着道,“为何百姓不支持您呢。”
    “燕军追随您起兵,初衷何在?是追求公正还是清算权臣。”
    “当然并非如此单纯。”
    他直言,“他们图的,不过是功名富贵。”
    看着朱棣拿起短刀的动作,苏铭察觉到对方的专注。
    朱棣的思绪被触动,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你说得对,见解独到。”
    他赞许道,“这样的洞察力,实属难得。”
    “我确实低估了你。”
    朱棣面带微笑,眼中流露出欣赏。
    “不敢当,臣不过是点拨一二。”
    苏铭谦虚道,意识到此刻不宜再卖弄。
    他知道,朱棣心胸狭隘,这些话已经足够引起他的注意,但过犹不及。
    果然,朱棣回应道:“你说得没错,这些道理我并非不知晓。”
    “只是之前未有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