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龙国科技部正召开紧急会议。
肖剑平与几位高层意见相左,争论激烈。
\"严格来讲,我们的实验已达到预期。\" 常继宇副部长提出,\"起初的目标仅是实现一箭多星。\"
\"目前的实验结果,能在月球轨道附近部署卫星群,已超出我们的期望。\"
\"我认为,无需再继续实验,应尽快将现有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
其他副部长纷纷附议,赞同常继宇的观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在如此高的轨道布置卫星群,风险太大。\"
\"没错,我们的初衷是打破国外对卫星技术的垄断,如今超越他们,已是巨大的成功。\"
\"我们理解张总工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但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肖剑平待大家发表完看法,才默默摊开一叠报告,置于桌面。
秘书将文件分发给各位,每人一份。
看过报告后,众人面色骤变,沉默不语。
\"这是张青最新的实验报告。\" 肖剑平开口,\"他构想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航天器。\"
\"旧式航天器用于实际操作,新型航天器无法在其基础上改进。\"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短期内大量采用旧式航天器,一旦张青的新设计成功,将造成巨大的财政浪费。\"
闻言,所有高层都陷入沉思。
要知道,每次火箭发射成本约十亿元。
而搭载多星的超高速航天器,耗费更是高达数十亿乃至百亿,还不包括发射基地等相关费用。
若刚启动大规模应用,张青就推出新成果,那损失将以万亿计,许多国家的gdp都不及此数。
即便华夏底蕴深厚,也无法承受如此挥霍。
问题是,张青何时能完成实验并拿出成果呢?
通常情况下,航天设备的升级周期大约需历时五年。
假设五年内,张青无法交付成果,那么华夏在太空领域的影响力将显着落后于其他国家。
要知道,太空中卫星的承载量是有限的,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卫星碰撞事件。
一旦外国卫星占据大部分空间,华夏将面临极为不利的处境。
肖剑平紧锁眉头,提议:“张青的研究能够使我们在远离地球的行星轨道部署卫星。”
“甚至可能一次性将大型空间站送入轨道。”
“一旦成功,高级轨道将被华夏独占。”
此言一出,科技部的领导们无不心动。
然而,他们同样承受不起实验失败的代价。
许多人纷纷点燃久违的香烟,会议室瞬间烟雾缭绕。
片刻后,常继宇抬起头说:“我看这样,实验可以继续,所需的资金和人力,我们会无条件提供。”
“即使倾尽所有,也要全力支持张青的实验,就算失败,也能积累经验。”
“但时间不容拖延,五个月内必须得出结果。”
肖剑平无奈地叹了口气,眼下只能采纳常继宇的计划。
“我们不能把所有赌注都押在张青一人身上。”副部长秦尚坤也提出建议。
“项目组还有许多专家,我们要集思广益。”
“同时,公开项目内容,让全国其他团队参与,汲取更多智慧。”
“毕竟张青才二十岁,借鉴前人的经验,有助于他的进步。”
确实可行!这个想法非常可行!肖剑平连连点头。
毕竟,如果张青失败,龙国航天史将出现五个月的空缺。
人类终将跨越地球,未来的太空竞争中,五个月可能足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这无异于一场赌博,他们不愿承担成为千古罪人的风险,必须尽量降低不确定性。他立即致电李天耀,告知科技部的决策。
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召集顶尖专家,公布张青的研究,寻求更多建议。
接到肖剑平电话后,李天耀迅速召集所有专家开会。
除了张青的实验团队,基地的顶级专家教授均出席了会议。
坐下后,李天耀开口道:“上级已批准,我们将以张总工程师为中心,继续实验。”
“但我们只有五个月的时间。”
“如果五个月内未能取得实验进展,项目将终止,以初次实验的结果作为最终成果。”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提出更多见解。”
听到这里,与会的所有专家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一位名叫徐武刚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举手发言。
\"并非要贬低各位的努力,但面对张青都无法攻克的挑战,我们又能提供何种见解呢?\" 这句话如实地反映出在场每个人心中的疑虑。
毕竟,张青初次实验的成就,已轻易超越了他们数年心血的凝聚。这些专家们心知肚明,他们的能力与张青相比,实属相形见绌。现在要他们提出建议,无疑是一筹莫展。
\"我们不应如此悲观,\"李天耀环视众人,鼓舞道,\"就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每一个观点都可能增添一份力量。\"
\"张工指出,上次试验失败源于外太空环境的极度复杂,现有的航天器无法应对。\"
\"所以,让我们把已知的所有外太空现象梳理一遍,提交给张工参考。\"
这个提议得到了全体专家的一致赞同。他们随即热烈讨论,整理出厚厚一叠资料,委托李天耀转交给张青。
会议结束后,李天耀直奔张青的实验室。此刻已是凌晨两点,然而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
张青、谷若琳等项目组成员,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