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闲聊,犯事的人变多
作者:没有天线的天线宝宝   改造废物老公,从20岁开始养老最新章节     
    二嫂帮忙洗酸菜,小声问林慧,“老三跟那个李公安的关系这么好啊?”
    林慧笑笑,“还行,就是朋友。”
    二嫂闭嘴了,默默做事。
    老三真是大不一样了,以前的朋友是混混,现在的朋友是公安!
    徐母问林慧拿主意,“要不要杀只鸡或者兔子?”
    她摇头,“今天就李公安一个人过来查案,时间应该不多,我们做点简单的家常菜就好。”
    骨头汤已经有了,昨天的卤鸡肉还剩下半只,捞起来算一道大菜。再切块瘦肉炒酸菜、炒盘西红柿鸡蛋汤,这就算很丰盛了。
    李公安都吓了一跳,他以为就是普通炒两盘农家菜就好了,没想到比自家吃的还要好。
    徐东升知道他们有纪律要求,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怕他不自在,解释道,“不是特地招待你的,过年期间家里就吃的比平时要好。全是自家养出来的肉,比外面买的要好吃,你尝尝。”
    听他解释,李公安才放下心来。他确实担心对方打肿脸充胖子……
    两个嫂子把自家孩子带回去吃午饭,不过把大哥二哥叫了过来一起待客。
    孩子们不肯上桌,林慧就给他们一人夹了块鸡肉,上手抓着慢慢啃,跑到一边玩去。大人们就边吃饭边聊。
    收音机没关,电台节目提到违法犯罪的人数在逐渐上升。
    李公安就提醒他们,“外头现在很乱,每天犯事进局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什么小偷小摸的、抢劫的、打架的、耍流氓的等等,镇上有不少人家天天被人砸窗户砸门,我们忙都忙不过来。”
    “你们在外面做生意,一定要再三注意安全,有人找麻烦,见状不对就逃跑,不要试图跟他们讲道理,讲不通的。”
    闻言,众人一惊,“外头都这么乱了?”
    林慧倒是有心理准备,下半年严打政策会正式开启。到那时候,社会治安严厉了,他们的买卖才会有保障。
    “村子里都已经遭贼了,外头只会更乱。依我看啊,你们住在村口,更得多注意。尤其是你们家里条件不错,还不知道会不会招人眼红。”
    徐母忙跟几个儿子说,“你们还是先别出去做生意了,缓一缓吧。咱家孩子也多,万一来几个人贩子,孩子一提就给带走了......”
    徐父瞪她,“大过年的说这是什么话?”
    “婶子这话却是没错的。”
    李公安表示同意,对着其他人正色道,“生育政策管得严,现在丢孩子的可不少,不是玩笑话。孩子离了家,要去哪里找回来都不知道。”
    徐母得到支持,直拍大腿,“我说的没错吧?我们得看好孩子才成。”
    李公安吃饱后就着急继续去办案了,老徐家还在桌上开会。
    林慧拉着徐东升说,“我们也别出去摆摊了,去年秋粮种得晚,还是缺水,也没有多少收成,我们家的粮食得紧着用。”
    徐东升点头,“行,我在家守着你们。”
    “老大老二,你们家的粮食都还够到夏粮下来吧?”
    徐父这话一出,大哥二哥脸僵了,支支吾吾。
    “应该还够两三个月的。”
    两三个月?那时候刚把粮种种下去。
    徐父皱眉,“怎么回事?之前不是老早就让你们囤粮了吗?”
    徐大哥结结巴巴,“我们就是想着现在面粉贵,天天出去卖包子,每次买一点就够,反正家里还有田里收回来的粮食,能吃好一阵了。都好久没有出现断粮的情况,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去囤粮。”
    除了那懒汉种不出粮食,农村人还没有花高价去买粮的时候。
    在徐大姐没有闹回家借粮那一出之前,两个嫂子还打主意说实在没办法了可以找老三家借粮。
    但是林慧当面怼徐大姐怼得很直白,直说不会借粮,她们也就打消了主意。
    她们是真想等着粮价下降了再买,可没想到粮价迟迟不降。粗粮的价格都跟细粮差不多了!
    徐父生气,拍桌子。
    公公训儿子,林慧还是不听了。牵着孩子们去洗油腻腻的小手,别让他们被吓到。
    “天灾不是一季两季的事,第一年没有收成,第二年的粮种肯定不便宜!你们再算算得多久才能再有收成?万一今年还是不下雨呢?从去年年底到今年春节都没下过雨。”
    “不听老人言,有的你们吃亏的时候!没让你们掏空口袋去买,拿出几十块钱就够了,你们怎么越挣钱越小气?”
    “省钱省钱也不能在这上面省,你们现在还不如老三靠谱呢!”
    徐母摇摇头,叹气,“你们刚卖了猪,手头的钱不少,赶紧去买粮,至少得撑过收夏粮的时候,总不能让孩子也跟着挨饿吧?”
    两个大哥都三十岁了,还被爹娘训得跟孩子似的,连连点头应是,“好。”
    徐东升在一边喝汤,幸灾乐祸,旁观别人被骂而自己成为正面榜样的感觉真的太爽了!
    第二天,徐东升在门口看一群孩子玩跳格子。
    大哥二哥骑着他的三轮车从镇上回来,两人脸色都不太好,车后斗是空的。
    他奇怪,“没买吗?”
    “没买到,听说都被人抢空了。跟李公安说的一样,外面有点乱,镇上的混混好像变多了。许多人家都宁愿多花钱囤粮,尽量少出门。没有粮票的,都想方设法找黑市买。”
    徐东升有一股不祥的预感,“会不会有很多人到乡下找亲戚买粗粮?那嫂子她们那边......”
    今天早上他们兵分两路,男人去镇上买细粮,两个嫂子就在附近村子去问有没有人卖粮。
    果然如他所料,傍晚两个嫂子回家时,各自只背着几十斤的玉米粒,满脸气愤。
    “我呸!玉米粒竟然敢要我2毛钱一斤!要搁在平时,看我不把他骂死!磨得最细最好的玉米面也才1毛钱一斤!”
    徐母瞪大眼睛,“这么贵?那你们这里是买了多少?”
    “我跟大嫂两人各买了50斤,他就说不卖了。”
    “是不便宜,不过10块钱,你们以后再挣回来就是。”
    “没买米吗?”
    说起这个二嫂就生气,“我呸!那老家伙要1块钱一斤籼米,还被城里来的人给抢光了!我们都买不到。”
    徐东升也吓了一跳,这价格跳了不知道多少倍,普通人一个月工资才够买四五十斤米?真是吃都舍不得吃了。
    徐母也加入咒骂的行列,还怨她们之前不买,现在价格越来越贵还买不到了吧?
    两个嫂子有点尴尬,但是之前不是实在心疼钱吗,还以为涨一段时间就会降价呢。
    早知道现在的粮价会涨这么多,还不如一开始就囤粮,囤多了还能卖出去挣大钱。
    千金难买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