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报刊、农耕、玻璃与蒸汽机的关联
作者:小康7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章节     
    丘聚似乎找到了耕作的乐趣,对温室的照料越发得心应手。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丘聚发现离开皇宫,远离宦官间的勾心斗角,整个人都轻松不少。
    而且在温室里,他常能遇见太子,今天太子还称赞他的温室经营得当,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不知他在此过得多么惬意。
    朱厚照刚在田里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坐在田埂上与丘聚闲聊。
    \"贤弟!\"
    朱厚照一扭头,看见是王阳明。
    \"王兄怎么来了?恭喜你高中榜首。
    \"
    见到王阳明,朱厚照十分欣喜,连忙起身。
    \"愚兄如约取得功名,自然急切想与贤弟共研蒸汽机,
    但贤弟为何在耕田?这不是耽误时间吗?\"
    王阳明毕竟受时代影响,虽不轻视农耕,但朱厚照亲自下地,他难以理解。
    朱厚照暗自叹息,本不想炫耀,你却非要给我机会。
    \"王兄可知现在每亩粮食的产量是多少?\"
    王阳明学识渊博,这类问题对他而言易如反掌:“北方每亩产量通常在三百斤左右,而南方因双季种植,大约是北方的两倍。
    ”
    朱厚照接着问:“王兄觉得全国的民众都能吃得饱吗?”
    王阳明思考片刻,答道:“无灾荒之年,大致能维持温饱。
    ”
    他的回答十分得体,风调雨顺之时,百姓确能填饱肚子。
    然而,普通百姓抵御灾祸的能力微乎其微,小户人家遭遇连年灾害,往往只能变卖家产,沦为佃农。
    大户人家却对自然灾害毫不畏惧,家中储备的粮食在灾年反而能卖出高价。
    他们趁机低价购置田地,买进奴仆,扩大自家产业,加速土地集中。
    这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
    当穷人走投无路时,怎么办呢?
    起义罢了,改朝换代,重新分配土地,然后再次陷入土地集中的循环。
    “所以,依王兄看,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呢?”
    王阳明不明朱厚照为何提起这些,但还是回应:“艰难!”
    “我这温室里的作物非同寻常,能让百姓生活不再困苦。
    ”
    王阳明仔细审视温室内的作物,确是陌生无比。
    朱厚照接着解释:“这些都是从异域引进的作物,每亩至少能产千斤。
    ”
    王阳明大吃一惊,如果田间产出能增加三倍,将是天下苍生之福,整个社会也将因此受益。
    我错了,我王阳明有何资格质疑朱贤弟?朱贤弟能发明蒸汽机,他的耕作怎能与常人相提并论?
    王阳明向朱厚照深深鞠躬。
    “愚兄误会贤弟了,贤弟才情出众,愚兄自愧不如。
    ”
    “系统提示,因你的惊讶,浪值+800。
    ”
    朱厚照连忙扶住王阳明,哪敢让圣人对自己行礼,那可是折寿之举。
    王阳明对温室里的马铃薯和玉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他得知这两种作物不挑剔土壤,即使在贫瘠之地也能生长,更觉得它们是珍贵的宝藏。
    王阳明望着温室顶部的玻璃说:“贤弟真有远见,竟用透明琉璃作温室的瓦片。
    ”
    “这叫玻璃,不值什么钱,也是贤弟所造。
    ”
    王阳明再次震惊,这透明琉璃他略有耳闻,听说一尊佛像就价值数万两白银,这也是朱贤弟的杰作?
    “来吧,带王兄去玻璃工坊瞧瞧。
    ”
    两人走向不远处的工坊,门口的守卫认得太子,见太子带了人来,便放行了。
    玻璃工坊四周,东厂的人严加看守,因为玻璃仍是朱厚照的财富源泉,制作技术绝不能泄露。
    在水晶工坊劳作的多为可信赖之辈,他们得到丰厚的报酬与福利,唯一的要求便是不得离开工坊半步。
    王守仁目睹了水晶的炼造过程,心中惊叹不已。
    未曾想这被世人赞誉的透明珍宝竟源自砂砾,朱弟的手腕实属高明。
    参观过水晶生产线后,朱照拉着王守仁步入水晶展示馆,满目琳琅的水晶制品令王守仁赞不绝口。
    “目前还需依赖水晶盈利,故不宜大规模推广,但终有一日,这福祉将普及百姓。
    王兄可任意挑选几件带回,权当弟祝贺兄高中之礼。
    ”“弟之才智,兄实感敬佩。
    那蒸汽机近况如何?”王守仁深知朱照的温室与水晶工坊皆至关重要,但他对蒸汽机始终念念不忘。
    朱照淡笑回应:“不急,我再带兄长一地。
    ”于是,朱照引领王守仁来到印刷工坊,铅字印刷机昼夜不停,散发墨香的报纸源源产出。
    王守仁深感此行西山之行收获颇丰,领略了朱照诸多奇妙之举。
    难怪报纸印刷得如此精致,价格却低廉,原来朱弟已改良了印刷技术。
    温室、水晶工坊、印刷机,皆是宝物,唯独蒸汽机何在?朱照洞悉王守仁的困惑,两人寻地落座,边品茶边谈。
    “我如今所做的一切,皆在为蒸汽机铺路。
    蒸汽机象征着进步,等到万事俱备,它的出现自会顺理成章。
    ”王守仁听得似是而非,期待朱照进一步解释。
    “之前提过,仅凭我俩无法造出蒸汽机,需众人之力。
    通过报纸传播,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事物本质,加入我们的行列,即便不加入,也要让他们理解事物的本质。
    否则,即使我们造出蒸汽机,也会被视为异类。
    ”王守仁平日虽闭门苦读,但也常阅报,报纸上的各类物理论证实验让他颇感兴趣,原来这亦出自朱弟的布局。
    “再谈谈马铃薯与玉米。
    制造蒸汽机需大量人力物力,若百姓皆忙于耕种,谁来与我们共造蒸汽机?以二人为例,原本两人耕作仅够两人食用,待马铃薯和玉米普及后,一人耕作便能满足两人需求,剩下那人便可投身于蒸汽机的制作。
    还有商业的发展,即便我们造出蒸汽机,一日内即可由京城抵达金陵,但若无人使用,蒸汽机也只是空壳。
    唯有如水晶般的产品存在,蒸汽机的制造才有其价值。
    ”蒸汽机象征着工业革命,农业与商业的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朱照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王守义阐述了报纸、耕作、玻璃制造与蒸汽机之间的微妙联系。
    这些信息对王守义来说颇为震撼,
    他需要时间细细咀嚼,
    越思考,他越是惊叹,
    这位朱弟布局深远啊。
    原先他对蒸汽机的理解太过肤浅,未曾料到其中竟有如此复杂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