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 译文
作者:飞翔的羊   大明新福王最新章节     
    眼睛一眨已经十一月底,这一天常洵从王府回宫中比往日早了一些,回来时还有随侍喜子背了一个大包。不过包袱虽比喜子体积大许多却不见他如何吃力,可见包袱不重不然不会让十六还不壮实的小喜子一个人背。

    常洵在宫中有步辇才进出宫不累,就这样郑贵妃也心疼他每日辛苦。这时见他回来马上让宫女上前接进门来,问他今日风大冷不冷,没事还是早点回宫。

    常洵回答不冷也不累,这倒是实话。他这样的身份怎会没足够御寒衣物,还有近来忙的事确实不多,因为小项目虽多可基本上不必常洵事必躬亲,多数走上研制日常。

    最麻烦乃是项目启动之时,需要拉班子,备齐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场地等等,最后向参与研制的人介绍要研制什么,阐明要求目标,以及他所知道的一切。而研制项目开始初期大多数仍然不能完全放手,有许多时候每日都要去看看或指点一下。

    走过这个阶段各研制小组都能基本自主展开工作,遇上问题也不必长篇大论,听了汇报也就是一二句话的可能最大。还有这时研制的项目大多复杂且一时不可能完成,如钟的研制就是如此,还有针织之类。

    有些是正式生产带研制,如缝衣针、肥皂、化妆品、陀螺仪、四分仪之类;有的是产品研制如玻璃器皿、灯具之类;有的不急,如小号之类。

    或者说常洵准备将小号用于军中为什么不急?那是这东西铜匠试了一个多月摸不着头脑,常洵这方面一点不懂,请了个懂乐器的一起参与再多也做不了外,现有的旗鼓之类暂时用之也没什么大问题的。

    那么为什么要研制小号为军号呢?这主要乃是旗鼓之类在全冷兵器时代,军队打仗一群一群时还好,就是那样用旗发号施令也只能传达到一群人,对广大个体击鼓攻击、鸣金而退,乃是用声音指挥的。

    随着热兵器投入战争战场逐渐广阔,兵力也逐渐分散,冷兵器时代一万人守城大多数就布置在城墙之内,城外立寨也只有二个点,完全是以点控面。热兵器时代初期因为武器射程近而分散度不大,随着射程与火力强度增大军队一万人守城外出城墙越来越远,兵力也以百人为单位了。

    这时用击鼓鸣金不好用了,太笨重又目标大还费人力。可人分散喊是不可能的,这时小号、哨子就派用场了,二三里甚至是更远一点也可以听到,号手背支枪还是战斗力。而且小号声调穿透力强又可表达许多意思,如起床号、集合号、熄灯号、冲锋号、撤退号、调兵号、联络号等等。

    所以这军号正是常洵下面所需要的,但也不急在近时。另外哨子简单已经研制出了几型将配发下去试用,有哨子暂时可以解决丛林治安战,这时没有兵力很散的野战原来指挥手段没问题。

    小号之事不提反正这段时间常洵不忙,只有正在招一些识字工匠及年青读书人办培训班如年后办起来了才会忙一些。因为那培训班文化课有其他老师,专业课用一些工匠外常洵也会上场。

    当然常洵这一段时间也不真闲着,各项目常去看一下外不时有人请教。王府其它事也要他决定外还有这时已经从广州、澳门购买了不少外文或已经翻译的书籍。

    不过这些外文书籍别说常洵只有初通英语看不懂,英语八级也一样,因为古英语与现代英语差距比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大多了,现代英语八级碰上古英语一样一头雾水。

    好在他知道自己不必纠结,那外文乃是拉丁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反正这时通用外文连法文这时也排不上号遑论英文,他这半瓶子现代英语反正用不上。

    对这时刚要成暴发户的英语还是下里巴人级,常洵这历史常识还是知道的,因此他让人去购买种子、导航用具、新奇物品加书籍的几人有各种吩咐。对负责时间较长收集书籍的人要求最好是已翻译的,另外带一二翻译回来。

    这一点办事的人做到了,实际上他先打听到几乎没什么已经翻译好的书就开始找人。而这事不知怎么让传教士们知道了,有个叫麦格列的传教士对此十分热情。

    主要是常洵有一块自治的封地,只要同意他那地方传教他的传教功劳就大了。这时南京教案虽没有发生,可西方传教士在大明传教一直是举步维艰。而结交上层用西方知识为敲门砖乃是他们的习惯手法,可惜多少囿于教规与华夏传统差距太大成效有限。

    而常洵虽未就藩只要交好了就藩后允许建一座教堂乃是小事,甚至是因为看到常洵对西学有兴趣而引入上帝怀抱也不无可能。想到这些麦格列足够兴奋,至于常洵就藩还有好多年不算什么。

    于是免费热情帮常洵派出去的人选书,答应(不让还不愿意)当常洵的翻译,还许诺可以帮忙托人从欧洲购书让人带来。对此采购书的人无法拒绝也巴不得,他乃是郑贵妃身边一个普通大宦官,识字本不多识再多也不识外文呀。

    其实翻译了他也不知道这书讲什么,字认识意思不知道。后世那些专用名词这时基本上都不曾出现,就算是几何二字也是将要在后面出现与徐光启有一定关系。那并非是之前没这词,而是这词没这意思。

    说到徐光启常洵十分郁闷,他也曾让人去招揽过他,包括在南京有点懂西学名气的人,可他们对常洵的招缆都是不屑一顾,越年青学识越好愈加不假令色的直接拒绝一点迟疑也没有。

    为什么如此不外他们认为常洵庙小又就藩在海外,与考上进士比两者前途与皓月光比星光一样差距。这就是现实,而常洵并非培养不出此等人材只是时间不够而已,所以只要有此特长的人能请来救急最好。

    而且常洵这里并不仅是为了学习西学为目的,常洵虽读书时的知识大部分忘了方向却是知道,还有他会大资金投入加大范围培养,追上西学乃是迟早而已,将他们甩开也是必然。他们处身于此乃是他们之幸,这时弃之只有他们自己损失,常洵只不过前期困难多一些。

    好在南京这边士绅精英青年学子不愿意,广州那边商人、水手子弟或本人有一些西学基础或技能的人对常洵的招揽不仅不排斥,只要收入可以他们就愿意。此时灵山岛就有许多那里聘来的工匠,以及为工匠教师的。包括来京城学习与当授课者的都有,只是有一个问题急需解决。

    这问题是什么?那乃是统一名称与统一度量衡一样,这方面不统一就会造成二人在讲同一件事却以为在讲完全无关的东西。还有对教材也要统一度量衡单位,可这些在常洵恢复上一世记忆后也努力回忆上一世的知识可惜回忆清晰的东西不多。

    这时有西来书籍启发肯定可以多回忆出一些外,原来模糊不清混乱无序的知识也会重新回忆起来不少。更关键后世那些专业名词那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这时可以完全引用以统一名词还肯定合适。

    因此这一段时间常洵在麦格列口语翻译下一方面回忆上一世知识,一方面在几个人帮助下将书即刻译成中文;编辑教材,他主要补记回忆起的东西。

    这工作上下午各一个时辰,相比他之前一个接一个项目弄起来,一锅冷水从头烧肯定简单容易不少,但对他的事业一样重要,只有编出几何、代数、天文等等教材他为工匠、青少年等培训班才有书读。至于这些知识远远不够需要开拓,那也要在有了这些人后由他们拓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