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
作者:早餐羊奶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最新章节     
    就当朱棣在皇宫内介绍蒸汽机时。
    游轮动力舱内。
    黄子澄、齐泰等人被如同捆猪一样捆着。
    两头休息的大黄牛,伸出大舌头,用长满倒刺的舌头,舔着二人的脸。
    呜呜呜……
    黄子澄愤怒挣扎,可嘴被堵着。
    吱呀!
    舱门打开。
    一队海军将士走了进来,为首的队官冷笑道:“很热吧,走吧,给你们洗洗凉水澡。”
    很快,黄子澄等人被带到甲板。
    解开绳子。
    队官冷笑道:“记住,以后别招惹我们王爷!”
    话中,猛地一挥手。
    啊!
    黄子澄等人惊呼声响起。
    噗通!
    落水的声音响起。
    ……
    朱棣回朝,给百官带来的震惊很大。
    当然,打击更大。
    诸如,‘任期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可如何是好!’
    ‘大明身为天朝上国,为何上天却眷顾燕藩’之类的言论,从一张张凝重的面孔传出。
    朱棣从朱樉等人口中,听闻这些言论后,笑着说了句,‘一群敬鬼神而远之的读书人,现在都开始求诸于苍天了。’
    引得朱樉、朱棡等兄弟,哈哈大笑。
    任谁都知道。
    百官之所以有如此作态。
    主要因为朱棣从燕藩带回来的各种新技术,让这些人感受到沉重压力与恐惧。
    笑过后。
    朱樉等人又默默叹了口气。
    这就是大明的现状。
    这群陈腐的保守派,哪怕感受到了压力,他们没有去想如何变革,迎头赶上。
    反而转而开始迷信鬼神。
    求诸鬼神。
    似乎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为何,明明有一条正确的路,可以去模仿,跟随,可绝大多数人,按理说,都是这个时代,能力最出众的佼佼者。
    却非要在一条错误的路上狂奔不止呢?
    当时,老十三就在兄弟们喝酒闲聊中,问及朱棣这个问题。
    大家都感觉,这不只是数千年积累形成的沉重历史包袱造成的。
    朱棣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摇了摇头,表示还要看看大明的现实情况,或许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在朱元璋强势决定下。
    朱棣一家五口,在皇宫小住两日。
    期间,回徐府看了看。
    把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分送给众人。
    两天后上午。
    朱棣应朱元璋要求,来到大本堂。
    给弟弟妹妹,以及在读的侄子侄女们上一节课。
    朱元璋没给朱棣的上课内容,划定范围,只一个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什么都可以说!
    如此,朱棣就没有心理包袱了。
    早上,在皇宫一个僻静小院睡醒,短暂收拾一下,什么也没准备,提着两条胳膊就往大本堂方向走去。
    等他来到大本堂宫院门口时,却被吓了一跳。
    宋濂、赵翥为首的先生,带着一群孩子。
    就连二哥他们这些成年的皇子也都来了。
    还一个个带着自家儿子。
    朱棣忙快走几步,来到宋濂面前,恭敬作揖,“学生朱棣,拜见先生。”
    这位老先生,算是他前面十数年的授业‘恩师’了。
    此老比父皇、刘伯温他们的年纪都大。
    虽然一样垂垂老矣。
    许是只教书育人,很少参与政事,而历史上的废除相制事件也没有发生。
    瞧着,身子骨勉强还算硬朗。
    宋濂先眯着眼,打量一下朱棣的穿着发饰,然后扶住朱棣,“王爷折煞下官了。”
    朱棣顺势站直。
    握住宋濂的手,含笑拍了拍,“先生为我们朱家两代人的教育,尽心竭力,先生受得起。”
    ……
    赵翥在旁边看着朱棣的行为举止。
    身为一个上位者,朱棣这般举止,确实令人新奇。
    陛下也感激宋老。
    但陛下绝不会如燕王这般,亲近臣下。
    帝王始终要与臣子保持一定距离,以小神秘的方式,保持权威。
    看来真如方希直所说。
    燕藩的政体,绝不是单纯的威权性政体。
    “赵大人……”
    赵翥被喊声惊扰思绪,见朱棣看来,忙作揖,“拜见王爷。”
    朱棣扶起赵翥,“咱们就不要在这里寒暄了,我实在没想到,宋先生、赵大人……你们这么多人也来听我说些狂妄之言。”
    赵翥如今已经不是礼部尚书了。
    主动向父皇请辞,跑到大本堂,像宋濂一样,专职教书。
    当时父皇正在筹备增相,设置内阁时期。
    可以说,赵翥是放弃了成为阁老的机会,跑来教书。
    至于原因他也知道一些。
    保守派逼赵翥加入他们。
    方孝孺为首革新派试图用新思想武装这位赵尚书,让其变成一位革新派。
    然后,这位赵大人连做阁老的机会都不要了。
    向父皇请辞。
    赵翥虽然是太子系,但是个正直的人。
    估摸着,赵翥之所以连阁老都不做,请辞跑到大本堂教书,不是担心得罪同僚。
    更多,是这个人认为,自己无法对保守和革新,对未来的好坏,做出预判。
    既然不懂,就不掺和。
    这种态度,朱棣还是挺敬佩的。
    朱棣和宋濂为首的大本堂先生简单寒暄几句,率众往大本堂内走去。
    小声询问走在身边的朱樉,“怎么这么多人?我什么准备也没有?”
    朱樉不由笑了,拍拍朱棣肩膀,“大家都想听听你的一些想法,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一问伱……”
    这还是在大本堂讲课。
    若是选在国子监。
    他可以肯定,必然人山人海!
    即便是保守敌视老四的人,也肯定会去听听。
    做到知己知彼。
    朱棣无奈摇了摇头,走入大本堂。
    也幸亏,父皇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舍得下血本。
    大本堂足够宽大。
    虽然人多,倒也全都能坐下。
    朱棣看着朱樉为首,皇族众人在前面落座,宋濂等先生要去后面,立即开口:“今天,让先生们坐在前面行吗?”
    皇子们微微愣怔。
    宋濂等人也微微愣怔。
    朱棡看了眼朱棣,虽然不知朱棣葫芦里卖什么药,却也率先拍了拍朱樉肩膀。
    兄弟二人,亲自把手足无措,甚至有些惶恐不安的宋濂扶着在最前排座位上坐下。
    赵翥等人犹豫一下,也满心忐忑,跟着来到前面坐下。
    说实话,这与礼不合!
    他们只是臣。
    而秦王、晋王他们都是龙子龙孙!
    他们怎么能坐在龙子龙孙前面呢。
    “四哥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大哥,四叔这么安排肯定有用意吧,大哥知道四叔的用意吗?”
    ……
    一群年幼的皇子皇孙小声议论。
    朱允炆坐好后,悄悄紧盯朱棣。
    四叔此举,是要对外释放一个态度,邀买笼络中原的读书人吗?
    这不就是书中所说,枭雄做作表现出的礼贤下士吗?
    他对中原读书人礼贤下士,想干什么!
    图谋父亲的储君之位。
    ……
    朱棣可不管众人怎么想。
    等众人坐好后,转身,拿起一根粉笔,看着上面特殊的标记,不由笑了笑。
    这根粉笔是东番工厂制作的。
    没想到,粉笔这种小玩意儿,都卖回大明了。
    朱棣手持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写下:尊重二字。
    转身,将粉笔放下,目光环视众人,笑道:“我没有准备,之所以先从尊重开始讲,是因为,刚才我让咱们朱家皇族坐在后面,让先生们坐在前面,有感而发……”
    众人不由精神一震。
    相互对视后,齐齐看向朱棣。
    刚才大家都揣测燕王为何这么安排。
    没想到,燕王竟然直接以此破题,作为今天这节课的切入。
    “尊重二字,咱们中原厚重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在提倡,诸如尊师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我们文化、文明延续几千年,对尊重的深刻认知。
    但我认为,我们中原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文明的具象表现形式上,走上了一条邪路,我们只嘴上讲,或者,做一些虚伪的、无用的具象表现形式。
    就好像,我们讲孝道,提倡什么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我们说着尊师重道,可在先生和学生之间的尊重,往往又会受地位影响,宰相见了自己的老师,虽然会作揖鞠躬,口口声声说着恩师如何如何,可我们只要看看,吃饭喝茶时候的座次,就会发现,这个先生,面对当宰相的学生时,都要恭维讨好。
    ……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数千年来,我们对文化、文明根本没有踏踏实实的去践行,都是流于表面,说说罢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文明,在我们这些精英的眼中,其实就好像青楼勾栏中的窑姐儿,装点装点,打扮打扮,带在身边,挂在嘴边,衬托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对底层百姓的优越感,以及神秘感,以此让底层百姓膜拜我们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精英效应。
    也就是民风、文化的形成。
    底层的百姓,都在渴望变为精英、模仿精英。
    所以,中原数千年,以德治天下数千年。
    可培养出一群令人作呕的伪君子。
    以至于,很多人更喜欢真小人,遇到真小人反而踏实。
    碰到一个正直的人。
    反而充满担心。
    就是因为太多伪君子,把所谓的礼义廉耻挂在嘴上,装点装点,打扮打扮,混入好人堆中。
    以至于,好人反而让人不敢轻易相信。
    得察其言观其行。
    ……
    宋濂听到朱棣把中原精英,对待传统文化、文明,比作打扮青楼窑姐儿。
    一时不由生气。
    咳咳……
    剧烈咳嗽声响起。
    朱棣无奈停下来。
    歉疚看向宋濂,他其实已经预料到,他这番话,一定会引来这位老先生怒火的。
    宋濂双手撑着桌案,在赵翥几人搀扶下,缓缓起身,紧盯朱棣,一边咳嗽一边问:“王爷,认为中原对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邪路,那王爷认为,如何才不是邪路呢?”
    “先生,要不坐下听学生讲……”
    宋濂断然摆手制止。
    朱棣索性也不劝了,环视众人,“其实很简单,就好像在这课堂上,走入这方寸之间,先生就是最值得尊重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在这方寸之间,忽略了对先生的尊重。”
    “我们去工厂,无论是什么身份,都要发自内心对工人尊重。”
    “去田间地头查探农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对农民表示尊重。”
    ……
    “当我们在工厂,在这片方寸之间,工人才是主宰者。”
    “当我们去田间地头,农民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宰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在人家擅长的,且辛勤耕耘的领域,不尊重人家呢?”
    “传统文化、文明想历久弥新,就得这样踏踏实实的去践行,而不是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具象化,教条化的形式主义。”
    “文明、文化本就是从实践总结而来,可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投了个好胎的上层精英,很多人,都只是把这些东西,冠冕堂皇挂在嘴上,只说不做。”
    “我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极端越走越远,我华夏的传统文化、文明最终一定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能数百年一蹶不振!”
    这可不是他危言耸听。
    而是历史发生的事情。
    文化自信荡然无存。
    反倒是,由强盗劫掠发展而来的西方实用主义文化。
    未来竟然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这其实就是真小人和伪君子。
    造成这一切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把传统文化、文明,当做青楼的窑姐儿。
    什么时候需要了,打扮打扮,装点装点就拿出来。
    窑姐儿就是窑姐儿!
    一股子风尘气,总有露馅的一天。
    等露馅儿了,人们又在巨大打击下,把相当于窑姐儿的,非实践文化,当成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卑。
    “四叔!”朱允炆忽然举手。
    众人纷纷看去。
    朱棣点点头,抬手示意朱允炆发问。
    朱允炆起身,紧盯朱棣,“四叔心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等同于青楼女子吗?”
    许多人微微皱眉。
    任谁都能听得出,朱允炆语气很冲。
    朱棣也不计较,“你应该没有好好听我讲,我所类比的青楼女子,是我们只说不做,教条化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原数千年开始,就是一个农耕文明,我们的文明、文化都是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也只有踏踏实实的实践,才能真正把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以及强大的文化威力,发挥出来……”
    宋濂不停点头,愤怒已经全消,缓缓坐下。
    朱允炆看到宋濂都坐下了,而且朱棣的阐述,又找不出任何漏洞,不由脸上火辣辣,悄悄坐下。
    朱棣继续道:“中原的陈腐之气,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在践行传统文化过程中,走上了一条光说不练的邪路造成的,就好比,尊重,如果我们的官员,精英,去了百姓主宰的农田、工人主宰的工厂,能予以农民、工人尊重,那些尊贵卑贱形成的陈腐之风,都会一扫而空……”
    ……
    原本计划讲一节课的时间。
    可最后,被宋濂、赵翥、朱樉等人极力要求,朱棣讲了整整一个上午。
    临近中午下课。
    朱棣告辞要走时。
    宋濂拉住朱棣的手,“王爷,我这把老骨头,能不能去燕藩看看,王爷敢不敢带我这把老骨头去看看,我可以写一份声明,出了任何事情,都与王爷无关。”
    在此之前,他对燕藩的种种。
    本着与大明无关,不掺和的态度。
    燕王在外面,即便再怎么‘胡作非为’也影响不到中原百姓。
    所以,他虽然不赞同燕藩的文化改良,姑且称之为改良吧。
    但也不像其他人那般仇视。
    可今天听了此王讲述,他特别想去燕藩看看。
    可他也知道自己的身子骨。
    也知道燕王的处境。
    若是他在期间出点事情,某些卑劣之人,肯定会以此做文章。
    他这个士林大儒,影响力不小,很容易被那些卑劣之人利用。
    可他听后,真的太想去看看了。
    否则,死都无法瞑目。
    朱棣含笑拍拍宋濂的手,“先生想去学生燕藩看看,这是学生的骄傲啊,哪个学生,不想让自己尊敬的先生,看看自己取得的成就。”
    “哈哈……”
    宋濂顿时高兴笑了,“好好好……”
    朱棣再次和宋濂作别,转身离开。
    ‘太会邀买人心了!’
    朱允炆紧盯朱棣背影,宋濂在大明读书人中的影响力可十分大。
    若是大儒宋濂都要去燕藩看看的消息传出去……
    他难以想象,会对大明士林读书人,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朱允炆在朱棣走远后,趁着众人还在讨论朱棣讲述的内容时,匆匆离开。
    不行!
    他绝不能让宋濂去燕藩。
    必须把这个消息,告诉姥爷。
    让姥爷想办法,劝阻宋濂不要去燕藩!
    朱棣离开大本堂后就赶往坤宁宫。
    吃过午饭后,他们一家就要出宫,去泰山家住几天,然后住到会同馆内。
    朱棣尚未抵达坤宁宫。
    他在大本堂的讲述,以及宋濂想去燕藩看看的消息,就已经在宫内传开,并且迅速向宫外飞去。
    ……
    “阿爹,快洗手吃饭,皇祖母做了你和娘亲最喜欢吃的饭菜。”
    朱棣进入宫院,在外面等着的祈婳,就匆匆跑来催促。
    朱棣简单洗漱期间,朱元璋也赶来坤宁宫。
    一家人坐下用午膳。
    朱元璋一直等朱棣吃的差不多,开始喝汤时,才笑问:“听说,你今天在大本堂讲课,把宋濂那个老东西都给折服了,还要写声明书,然后跟你去燕藩看看?”
    此事,一直亲自忙碌午膳的马秀英、徐妙云还不知晓。
    听闻后,全都诧异错愕看向朱棣。
    朱棣放下筷子,笑着点头,“宋先生的确想去看看,不过,我估摸着,这件事传开,肯定会有人去游说劝说宋先生,毕竟,这位老先生在大明士林读书人间的影响力太大了,很多人,都不希望这位老先生去燕藩的想法,真的成行。”
    哼!
    朱元璋瞧着朱棣一脸不在乎,不由没好气哼了声。
    “咱希望宋濂这个老东西能坚持住,去你燕京看看,这样,有利于大明年青读书人,接受新风。”
    朱元璋说着,话锋一转,好奇问:“你治下的文官,都能做到你讲述中,去农田发自内心尊重农民,去工厂,发自内心尊重工人?”
    朱棣用手帕擦了擦嘴,摇头笑道:“父皇,怎么可能,这群人也是从咱们中原跟我出海的,数千年,尊贵卑贱、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怎么可能这么轻松改变,不过,他们现在就是虚情假意,去了村里,也不敢吆五喝六,颐指气使了。”
    “想要扭转陈腐之气,真正做到我所说的实践性传统文化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通过提高百姓政经地位,让官员不敢吆五喝六,在官员和百姓、精英和百姓相互长时间磨合后,人们习惯了这样做后,就会慢慢从不敢,到习以为常,最后认同。”
    朱元璋默默点头。
    老四的两个理念,本质上,就是通过赋予百姓更高更大政经地位。
    实现中枢下面的力量平衡。
    但没有太大削弱中枢的集权,导致权利涣散,中枢战斗力衰减。
    说白了,就是把下面县官、士绅、商人的一些正经地位,通过两个理念,分润给百姓很多。
    这套理念中,充满了浓烈的斗争思维。
    朱元璋收敛思绪,笑着提醒:“吃饱了,就抓紧时间休息,辉祖已经催了好几次,邀请你去金陵工业区,帮他把把脉,而且,蓝玉昨天也回来了,和京营的瞿能、朱能、丘福他们商议,向爹提出邀请,想邀请你去京营看看,咱答应了。”
    朱棣不由扶额,无奈道:“父皇,我还想去金陵周边的城池、农村好好看看,我的人民经济、精英经济论述,缺乏一些反面的实践参考,明天去完京营,再有什么邀请,你可别替我答应了。”
    哼!
    朱元璋笑哼,“好像很多人稀罕你似的,除了蓝玉他们,自己想想,谁还会邀请你。”
    “我先去睡一会。”朱棣脸微红,起身匆匆就走。
    哈哈……
    身后传来众人的笑声。
    ……
    午后。
    朱棣和徐辉祖汇合,乘坐马车出城。
    “这是燕王的马车吗?”
    “俺看到燕王了!”
    ……
    百姓透过玻璃窗内的薄纱,看到朱棣时,激动议论。
    “听说,给皇子皇女们讲课,大儒宋濂宋老先生,都说要去燕王的燕藩呢!”
    “现在已经有三位影响力极大的大人决定去燕王燕藩看看了,阁老刘伯温、韩国公李善长、大儒宋濂!”
    “这三位大人的影响力可不小啊!连这三位都主动提出,想去燕王燕藩看看……”
    ……
    马车内。
    徐辉祖坐在朱棣对面,拉上车窗玻璃,笑道:“姐夫,自从陆续传开,阁老、韩国公、宋大儒主动请求去姐夫燕藩看看后,这个消息,就在百姓、读书人中间,引起了极大议论。”
    实在是这三人的影响力太大了。
    “现在,百姓都在议论,还会有谁,主动提出来,去燕藩看看,这回,咱爹肯定也要去,我估摸着,等汤二叔过年回来,也会提出去看看……”
    这些老一辈,无论是在读书人间,还是在军中影响力都不小。
    ……
    姐夫、小舅子二人谈话功夫来到金陵工业区。
    马车在工业区外面停下。
    朱棣下车。
    在徐辉祖的陪同下,走入里面。
    八座在燕藩已经更新淘汰的小高炉,首先映入眼帘。
    八座高炉,只有两座冒着烟。
    其他六座,锈迹斑斑。
    日常保养维护太差了。
    他燕藩那边,这种更新淘汰掉,拆卸了的小高炉,工人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保养。
    崭新如初肯定不可能。
    但依旧立起来,没有任何隐患,马上就能投入生产。
    工人们之所以如此爱惜这些更新淘汰的小高炉。
    因为,这些小高炉是工厂的资产。
    这些资产只要能出售,工人们就能按照身股分钱。
    哎!
    徐辉祖叹了口气,介绍道:“得到水泥制造技术的商人们,尝到了甜头,现在一群太子系的成员,又在游说太子放开高炉冶铁技术,我要是无法让金陵工业区起死回生的话,未来,连这两座还在生产的高炉,恐怕也会熄火。”
    “为什么,这技术到了私人手里就能盈利赚钱,可在朝廷手里就不行,吕兆被陛下罢免后,锦衣卫联合御史台、刑部、对整个工业区的账目,都进行了详细交叉调查,也没发现贪污腐败的情况,若非如此,吕兆哪怕是太子侧妃的兄长,恐怕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
    朱棣一边听徐辉祖讲述金陵工业区的内幕。
    一边看着正在施工操作的工人。
    这些工人满脸麻木。
    和他那边,工人干活时,都哼小曲,要么一起喊一些诨号子,完全不同。
    朱棣收回视线,往前面走去,边走边说:“朝廷这边,毕竟代表着朝廷,无法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而工人和以前在匠作监其实一样,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错,保住这份饿不死,富不了的活计就行了,缺少动力。”
    “私人工厂不同,现在虽然农村百姓日子还算不错,可大明这么多城池内,有多少人,为了一家老小一日三餐拼命?”
    “那些私人工厂主拼命压榨,也根本不怕没人干活,你不干,其他人还会干,这就好像乡土村社没有全面建成时,农村的佃租,士绅涨租也根本不怕没人租地,七成租子,你不租,一定有其他人租……”
    “私人工厂除了拼命压榨,相较于朝廷工厂,还有其他节约成本的方法,为了多赚钱,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他们会货比三家,在运输环节,他们也要货比三家,挑选最便宜,且能满足需求的。”
    “吕兆他们这些人,据说天天坐在官房内,连工厂一线都很少来,你认为他们会为了给朝廷节约成本,这么累死累活吗?”
    “他们会为了冶炼出来的铁,累死累活,寻找销路吗?”
    ……
    徐辉祖顿时豁然开朗。
    苦笑摇头,“姐夫,还真全都让你说中了,我看过原材料采购账簿,这几年,除了官办的原材料来源,其他原材料来源,数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随着朝廷百万新军整编结束,工业区内部铁需求量降低,吕兆等人除了在金陵范围内试着销售产出的铁,就没有去其他地方寻找需求方。”
    话罢,徐辉祖看向朱棣,“姐夫,这官办工厂,不搞雇工身股制,就真的做不成吗?”
    “上下同欲者胜!”
    朱棣突然开口,同时停下脚步,看着徐辉祖,“这句话,你应该听过对吧,你也在领兵,应该很清楚,想把数千上万人,凝聚在一起,打造成一支战斗力强的军事团体,需要什么?”
    “其实就是上下同欲者胜,欲,是多种多样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同欲是利益。”
    “但也可以是一种精神,这里的工人,每天瞧着官老爷坐在班房喝茶聊天,而他们拿着很卑微,只能勉强养活家人的报酬,如何能有积极性?”
    “你想重振金陵工业区,就要做到上下同欲,深入一线,和工人们干一样的活,吃一样的工餐、受一样的苦,你带头发挥的精神作用,一定会感染很多人,提振精神同欲,是眼下必须要做的。”
    “工人精神提起来后,你可以制定一些奖励计划,比如干得好,酬劳稍微增加点,另外,对于那些协助你管理工业区的官员,让他们去搞销售,卖出去工业区的产品,除去成本后的盈利予以提成。”
    ……
    “这是一套人治办法,一旦人离开了,很有可能落得一个人走政息的结果,但在不搞雇工身股制,形成利益同欲的情况下,这套办法,或许是官办工业区,唯一的活路。”
    “你要说服太子,对能干者,设定一些,在确保收支平衡前提下的奖励制度。”
    ……
    大明走到今天这个,农村乡土村社发展受限。
    城中百姓生活越发艰难的地步。
    其实说到底,就是上下不同欲。
    百姓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想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这个时候,想要突破瓶颈期。
    解决这种困难现状。
    就必须疏通精英阶层和百姓阶层,实现上下同欲。
    办法也很简单。
    一手扶持革新派,一手握着屠刀,把凡事不愿意转变思想的,全都清洗掉。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