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不给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最新章节     
    东山谢氏祠堂之中。

    听到了谢恒的回报,谢氏族长沉默了很久,方才望向在场聚在一起的各家掌柜,此时这些掌柜的表情都有些难看。

    谢家族长很淡定地举起茶杯:“诸位也听到了吧,我们这位汉王爷要我们补交以前欠的孝敬。”

    徐家的掌柜稍作思索,咬着牙道:“这个汉王他以为自己是谁,给他面子叫他汉王,不给他面子,不就是一个莽夫吗?”

    有掌柜附和道:“他都被贬为庶人了,还这么张狂,也不怕称朝堂上的大人们参上一本。”

    谢家族长冷声道:“说到底是当今圣上的亲儿子,还有那个汉王世子不仅仅是军机大臣,还是专门解决倭寇问题的钦差……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

    又有一个掌柜出声道:“谢大人说的没错,汉王贪得无厌,已经将大明所有卫所封锁海岸,所有来大明瞻仰的船只全部被他们搜查,我们的那些船根本出不了市舶司。”

    徐家的掌柜沉吟片刻,无奈道:“要不我们还是给他吧?”

    这样下去,整个大明的海上贸易都没法进行下去,他们这些海商的利益也严重受损。

    至于发动朝堂上的官员弹劾,或者让那些藩国的使者告状……

    别逗了。

    朱高煦已经被贬为庶人了,你还要他怎样?

    说到底朱高煦可以指挥的动沿岸的卫所,还有大明的海上力量,原因是因为他们确实是走私,按照大明的律法本就该抓,而且这些官兵这些年全部得了朱高煦的钱,自然愿意帮忙。

    虽然朱高煦在民间的口碑很差,但是在大明军队中的口碑倒是很好。

    光是愿意花钱帮助那些受伤、战死的士兵都已经很强了。

    虽然这是收买,但他确实给钱了啊!

    而且事成之后,朱高煦还会分出一千万两给这些官兵。

    一千万啊!

    一千万!

    一生一世花不完!

    各家海商掌柜都有些不情愿,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笔账。

    此时有個掌柜不满地嚷嚷道:“可要是这样做了,不就等于承认我们每年确实可以赚到一千万两吗?难道以后也要每年交五百万两孝敬?”

    听到这话,在场的掌柜纷纷沉默了。

    谢家族长却冷笑道:“五百万两?你们想得美,我昨日得到消息,那位汉王专门去问了他的那个儿子,问以后的孝敬钱要怎么收。”

    “你们知道那位世子是怎么说的吗?”

    “他说!”

    “以后汉王府不直接收钱,而是出售汉王府的旗,只要有旗的船只,无论是卫所,还是市舶司,抑或是郑和的舰船,只要看到就不会打扰。”

    “但是这个旗子,无论出不出航,每面旗要交三千两白银的岁供!”

    这话一落,在场所有人的表情都有些难看。

    每艘船每年三千两确实不多,至少比以前谈好的“一半”要少,可是以前的“一半”是说不准的,他们说是多少就是多少,现在的“三千两”却是明码标价。

    换言之,他们都要多交不少钱。

    此时,有善于计算的掌柜开始在心里计算这种方法朱高煦一年可以收多少钱。

    现在东方的海上霸主是大明。

    但是,大明朝廷不会收这个钱,只有朱高煦收这个钱。

    也就是说,整个大明民间海上贸易全部要交每艘船三千两的岁供。

    这么算来,以后朱高煦每年可以是收到一千万两银子……

    相当于大明永乐年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笔钱不能交!”

    徐家的掌柜直接破音。

    他猛地起身,神情阴沉:“汉王可以收这笔钱是因为皇帝默许,可以收上多少钱,皇帝一清二楚,要是让当今圣上知道我们可以交的起每年一千万两的银子,他绝对会占为己有!!”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海商代言人全部想明白了。

    朱棣不懂商,在场众人再清楚不过。

    这位皇帝不清楚海上的这些门道,再加上靖难之时,他们这些江浙富商豪绅也是有功的,朱棣自然不会深究。

    但。

    若是让朱棣知晓原来大明的海贸不仅仅是“进口”赚钱,而且“出口”更赚钱,那朱棣一定会翻脸不认人。

    为了安南的港口,朱棣可以出兵攻打安南。

    为了日本的白银,朱棣可以计划东征日本。

    现在,为了海上巨大的出口贸易收入,朱棣或许不会打破祖训,直接开海,但绝对会变相对海商收税。

    到时,可不仅仅是每年区区一千万两白银的孝敬,那将是一笔巨大的海税。

    甚至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整个大明的商税发生巨大变化。

    这不行。

    江浙士绅肩上本就沉重的负担,不能再加了。

    到了这一步,在场所有人都知道要做什么了,他们不再说话,而是用眼神示意,意思很清楚。

    一定要把汉王一脉搞下去!

    ……

    杭州府。

    新军营地。

    朱悟净坐在阶梯上,手撑着下颌,烦恼地望着天上逐渐倾斜的夕阳,这几天他也算理清楚了大明的走私体系。

    一般来说,国家的贸易,大概可以分成进口和出口。

    也就是将外国的货物进口,而后卖给本国的百姓,朱棣看中的是宝石、香料、木材这些珍贵的藩货,并将其以高昂的价格卖出去。

    朱棣觉得很赚,这些藩货进口的价很低,卖出去的价格很高,一来一去,简直赚翻了。

    但是在出口贸易上,朱棣也知道大明的瓷器、丝绸、茶叶在外国很紧俏,但是却不认为这些小国有钱大量购买这些货物。

    在朱棣的认知中,既然紧俏的宝石、香料都被他垄断了,这些瓷器、丝绸就只能换取白银、黄金之类的硬通货。

    这些小国哪里有这么多钱?

    再加上海贸一趟,这些船商也挺难的,一不小心就会葬身大海。

    还有朱高煦为首的官兵盘剥……

    一想到这些,朱棣就会对这些海商,以及沿海靠走私吃饭的百姓感到愧疚,恨不得免除他们的一些赋税。

    对于这种作法,朱棣认为是大局观,朱悟净觉得是脑血栓。

    “大明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经济上,看来不仅仅是明中后期,就连初期也是这副样子。”

    朱悟净叹息一声,有些烦恼。

    于谦不知不觉来到他的身边,像是杆枪一般站着。

    “世子似乎在烦恼?”

    “是的,我很烦恼。”

    “烦恼什么?”

    “在烦恼身边的人知法犯法,竟公然违背王法。”朱悟净叹息一声。

    闻言,于谦悠悠道:“那可真巧,我也在烦恼这件事,身边的人竟公然违背军纪。”

    “谁又违背军纪了?”朱悟净皱眉。

    于谦安静地盯着朱悟净。

    朱悟净:“……”

    于谦:“你怎么把那个胡姬带在身边?”

    朱悟净想了想:“她是我的秘书兼职护卫……我们还是说说东南水灾的事情吧,前几日皇帝下令减免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受水灾的赋税共四十七万九千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