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引发秦始皇疯狂吐槽
作者:张石坚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     
    看到这里,东汉世界之中,刘秀也是忍不住摸了摸王莽的头颅,感慨道:
    “朕当初也是少不更事,竟然还觉得你这样的家伙是个当世圣人!”
    说着,不忘记拍了两下。
    王莽的头颅被力道震动,下巴微微张开。
    从透出来的缝隙可以看到,这颗头颅之中,竟然是没有舌头的。
    丞相宋弘闻言笑道:
    “别说是陛下了,当时的天下,又有谁不觉得王莽是圣人呢?”
    群臣闻言,也是连连点头。
    耿弇沉声道:
    “当时在各地士林之中,安汉公王莽的各种事迹流传,就连臣年幼的时候也是希望能成为第二个安汉公王莽,匡扶大汉于风雨之中。”
    邓禹缓缓道:
    “天下黔首百姓虽多,但能有什么见解?”
    “真正的舆论都是把持在士族手中,士族见王莽架空皇帝,心喜之,都想着从皇权身上咬一口肉下来啊。”
    群臣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王莽不是好人,难道天下就没有人发现吗?
    当然是有的。
    但问题是,所有人都觉得王莽取代大汉有好处没坏处。
    大汉在,大家的好处也就那些。
    反之,拥立王莽上位,捞一个从龙之功,说不定还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再加上王莽是谁?
    是儒家自己人啊。
    从来都是皇帝统治儒家。
    现在,儒家人成为皇帝!
    将来的天下,不就是儒家的天下了?
    还怕少了儒家人的好处?
    刘秀感慨一声。
    “可笑当时那些知情却眼睁睁看着王莽篡位的人,最终大部分却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呵呵。”
    大隋世界之中,隋文帝呵呵一笑,对着杨勇开口。
    “这个王莽,多少还是有些不太爽利。”
    “朕当年可没他这么多事!”
    大隋王朝,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篡位王朝。
    隋文帝篡夺的,是自己外孙周静帝的皇位。
    如今朝堂上站着的老臣们,基本上都是当年北周的臣子。
    杨勇干笑一声,道:
    “宇文氏福薄,父皇登基乃是顺应天命,注定大隋要建功立业。”
    隋文帝闻言,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不,勇儿你说错了,大隋的出现从来都不是什么顺应天命,而是朕见时机在我,拼命一搏!”
    杨勇愣了一下。
    隋文帝注视着杨勇,淡然道:
    “朕主动和你说起这个,是希望你知道,大隋确实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
    “但篡位就一定会失败吗?也未必。”
    “做得好的,就好像朕一样,能开创一个煌煌盛世。”
    “做不好的,就只能像王莽这般,成为千古唾骂的奸臣。”
    “你要将王莽作为教训,时时刻刻警惕在心!”
    杨勇凛然应是。
    大元世界之中,忽必烈摸着胡须,低低感慨一声。
    “篡位……”
    严格说起来,忽必烈这个皇位,也是篡夺而来。
    按照蒙古帝国自成吉思汗以来的规矩,上一任大汗死后,要在哈拉和林召开“大忽里勒台”,推举新任大汗。
    蒙哥意外死在了钓鱼城之后,哈拉和林召开的大忽里勒台中,被推举为新任大汗的人,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
    忽必烈拒绝服从阿里不哥的领导,自封蒙古帝国大汗。
    两兄弟随后开战。
    忽必烈在华夏北方汉人的支持下打赢了阿里不哥,占据了哈拉和林在内的漠北草原,强行获得了蒙古帝国大汗的封号。
    这也导致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强烈不满,这三大汗国宣称不服忽必烈的统治,不承认忽必烈这个蒙古大汗。
    忽必烈见状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蒙古帝国大汗我也不做了,我自己建立一个大元王朝,当华夏的皇帝!
    蒙古帝国至此宣告正式解散。
    忽必烈回忆了一下往事,露出笑意。
    “王莽毕竟是个汉人,做事还是拖泥带水的。”
    “朕当年直接攻入哈拉和林,刀架在那些家伙的脖子上召开大忽里勒台,哪里有人敢说个不字!”
    在场的蒙古大臣闻言,也是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草原儿女,强者为尊。
    对忽必烈的方式,在场的所有蒙古大臣都觉得非常正常。
    刘秉忠笑着摇头。
    “陛下有所不知,咱们华夏文明讲究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
    “王莽虽然是篡位,但也必须要给天下人一个表面上过得去的借口,这样天下人才愿意支持他。”
    忽必烈点了点头,感慨道:
    “朕当然知道。有时候朕真的觉得,当华夏的皇帝,可比当蒙古的大汗累多了。”
    蒙古大汗就一个字,杀!
    哪个国内大臣不服统治,杀了。
    哪个异族皇帝不愿投诚,杀了。
    只要兵器足够锋利,就没有蒙古雄师搞不定的事情。
    但治理华夏,靠的可不单单是杀戮。
    要讲文明,讲礼仪,收服人心!
    忽必烈想到这里,心中突然一动。
    “或许这王莽篡位的故事,能告诉朕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全天下华夏人都承认的皇帝!”
    想到这里,忽必烈看向金幕的眼神变得更加认真起来。
    这可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啊。
    金幕之中,视频正在播放着一次祭天大典。
    【王莽在成为摄皇帝之后,立刻下诏将明年改元为“居摄”元年。】
    【反而是原本名正言顺的小皇帝刘婴,失去了自己的年号。】
    【居摄元年正月,王莽以皇帝的身份祭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养三老五更,完成了一整套皇帝祭祀天地人的仪式。】
    【但他依旧还不满意,他开始继续挑战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底线。】
    画面中,白发苍苍的王政君表情极为愤怒,不敢置信地看着王莽。
    “巨君,你说什么?”
    王莽头戴摄政王冠,身着摄政王龙袍,脸上带着淡然笑意。
    “姑母,侄儿打算过两个月将刘婴册封为皇太子。”
    王政君气得脸都白了。
    “巨君,刘婴已经是皇帝,你现在倒要册封他为皇太子?”
    “再说了,你怎么可能当他的父亲!”
    王莽面不改色地开口:
    “姑母,当年周公摄政的时候,周成王尚且需要侍立一旁,口称亚父。”
    “如今侄儿也只不过是把周公的礼制原样重现罢了,姑母何须如此动怒?”
    王政君表情阴沉,对着王莽道:
    “政君,周公乃是周成王的二叔,古人又称二叔为‘二爹’,故而周公确实有资格将成王视作自己的子嗣。”
    “但你乃是王家人,皇帝却是姓刘,你怎么能将皇帝看成你自己的子嗣呢?”
    王莽笑着摇头。
    “若是姑母觉得父子不同姓有所不妥,那便将刘婴改为王婴,不知姑母意下如何?”
    王政君气极反笑,道:
    “若是皇帝改名成王婴,那刘家的大汉怎么办?”
    “我虽是王家人,但也是刘家媳妇,是大汉的太皇太后。”
    “我支持你,让你当大司马、安汉公,是为了勉励你能更好的匡扶大汉,你现在却做出这样的事情?”
    “你想要让皇帝改姓王,我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面对着王政君的愤怒,王莽表情依旧平静,甚至嘴角微微掀起。
    “姑母难道还没有发现吗?事到如今,天命在我,大汉气数已尽了。”
    “今日侄儿前来,也不过是通知姑母一声罢了。”
    “不管姑母同意还是不同意,册封太子典礼的时候都请姑母最好出席。”
    “不然,侄儿只能选择屠尽天下刘姓皇族子弟,以免祸患!”
    “你!”王政君手指王莽,气得说不出话来。
    王莽也不去管王政君,施施然地站了起来,转身离去。
    王政君嘴唇发白,良久之后才一声长叹。
    “我糊涂啊,怎么就给大汉引狼入室了呢?”
    这位大汉的太皇太后,泪流满面。
    镜头一转,三岁的刘婴在乳娘的牵手下,战战兢兢地对着王莽下跪。
    王莽微笑着,将一顶小小的太子冠冕戴在了刘婴的头上。
    【居摄元年三月乙丑日,王莽正式昭告天下,废黜刘婴的皇帝之位,将刘婴改立为皇太子,号曰“孺子”。】
    【至此,王莽虽然名义上还只不过是一个摄政皇帝,但天下所有人都很清楚,他距离真正取代汉室,已经只有最后一步之遥了。】
    【为了成功跨越这一步,王莽决定做出新的功绩,以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金幕中,王莽坐在未央宫御书房之中,看着面前王舜、甄丰、甄邯等几名心腹,缓缓开口。
    “大汉两百年至今,已经是弊端丛生,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
    王舜等人连声称是。
    王莽又道:
    “朕准备从改革钱币下手,尔等觉得如何?”
    王舜忙开口道:
    “古代圣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在位时期都曾经对钱币进行过大的改革。”
    “陛下此次改革,乃是顺应圣王之道,必然能马到功成,千古流芳!”
    王莽抚须而笑。
    “不错,朕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回到孔夫子口中上古圣人们的时代,让所有民众都能安居乐业,让华夏在朕的手中走向巅峰。”
    “那么,就从钱币开始吧!”
    【王莽对西汉末期剧烈的社会矛盾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蔡阳县之中,刘秀明显长大了一些,不再是孩童,成为一名少年。
    他走进了家中后院,看到自己的叔父刘良和两名兄长,正在挥汗如雨,叮叮当当地在铁炉面前忙碌着。
    “叔父,兄长,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刘良擦了擦汗,示意刘演和刘仲继续,自己坐到一旁,对着刘秀笑道:
    “叔父这是在铸钱,好赚点家用。”
    刘秀凝神看去,果然发现在两个兄长手下,一个个钱币正逐渐成型。
    刘秀咦了一声,道:
    “这也不是五铢钱啊。”
    五铢钱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铸造的钱币,因一枚钱币重五铢而得名,和秦朝的半两钱一样都属于计重钱。
    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等不同规格样式,但所有规格的五铢钱重量都是相等的,故而诞生之后就受到天下百姓的欢迎,盛行至今。
    刘良拿着钳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枚刚刚铸造完成的钱币,对着刘秀笑道:
    “秀儿你看,这个叫做契刀,一个值五百钱。这个小一些的叫做大钱,一个值五十钱。”
    “还有你两位兄长现在弄的这个最大的叫做错刀,一个就值五千钱,咱们家也就只能铸造两三个错刀,不能再多了。”
    刘秀摸了摸后脑勺,颇为疑惑。
    “不是有金子和银子吗,为何还要弄出这什么错刀、契刀、大钱?”
    五铢钱毕竟货值太低,大额的交易还是需要金子和银子,这也是千百年来的规矩。
    不过华夏的金银产量并不算高,加上许多人还喜欢用金银陪葬,进一步削减了金银的流通量。
    民间还是以铜币交易为主,只有大贵族、大富商之间才会用金银交易。
    刘良笑道:
    “当今那位摄皇帝,一直以来都说要改革大汉弊政,这应该是他改革的一环罢。”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可以从中赚钱!”
    刘秀眨了眨眼睛,道:
    “赚钱?”
    刘良笑呵呵地开口:
    “没错!错刀、契刀和大钱,虽然也是计重钱,但只要加入足够的铁,少一些铜,重量也是够的。”
    “只要我们把这些铸造好的钱拿出去换来等值的五铢钱,那么单单是获得的铜,就足够我们大赚一笔了。”
    刘秀挠了挠后脑勺,明白了自家叔父的意思。
    在这个时代,铜比铁要值钱。
    故而,用铁换铜,自然就能赚。
    刘秀迟疑了一下,对着刘良开口道:
    “叔父,咱们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好?”
    刘良摇了摇头,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秀儿,你可能不知道,如果咱们不这么做的话,那咱们家里的钱就要被别人用这种方式夺走了!”
    “啊?”刘秀大吃一惊。
    一旁的刘演终于忙完,小心翼翼地将刚刚成型,值五千个钱的“错刀”放在一旁,抬头道:
    “摄皇帝王莽已经下令,天下民间交易必须要用新钱。”
    “别人家的新钱,全部都是这种以次充好的。”
    “咱们家的新钱如果不用次品,和别人家交易,就会越来越亏。”
    “明白了吗,阿秀?”
    刘秀傻眼了。
    “还能这样?不对,官府不是有公铸钱吗?”
    像如今大汉内部流通的五铢钱,就是以公家(朝廷)铸造的钱币为主。
    老百姓还是很认可公家的。
    刘良嘿嘿一笑,摇头道:
    “官府?秀儿你可能不知道,官府第一批流出来的就是次钱!”
    “那些负责铸造新钱币的官吏、工匠,哪个不雁过拔毛一番?”
    说着,刘良拿起一枚刚刚铸造好的新钱,道:
    “你看这钱,咱们在里面加了足足三成五的铁,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了?”
    “但官府第一批流通到市场上的新钱,里面的铁就是三成五!”
    “咱们这些次钱,也就是和官府的钱刚好相当,已经是非常良心了。”
    刘秀听着这番话,直接头皮发麻。
    过了好一会,他才道:
    “朝廷怎么会任由下面的官员这么胡作非为?”
    一旁的大哥刘演冷笑一声,朝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
    “咱们这个摄皇帝,号称什么天下圣人。他是不是圣人不知道,但新提拔上来的这些官吏,那是一个比一个贪婪。”
    “嘴里说着什么礼仪教化,但盘剥百姓,霸占土地,就属他们下手最狠!”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借铸钱搜刮老百姓财富的机会,他们能放过?”
    刘良瞪了刘演一眼。
    “演儿,慎言!若是被人告发到县尊那去,咱们全家都得被流放西海郡!”
    刘演耸了耸肩膀,不再开口说话。
    刘良叹了一口气,拍了拍刘秀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开口。
    “秀儿,如今满天下都在私自悄悄铸造新钱,你觉得全天下人都想着害人吗?”
    “不是的,我们不想害人。但我们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财富,就因为这些新钱的缘故一下子被人全部拿走,明白吗?”
    刘秀表情凝重地点头,突然开口道:
    “叔父,你说那位圣人摄皇帝,他能想到他的改革会变成这样子吗?”
    刘良默然半晌,摇了摇头。
    “大人物的心思谁知道呢?”
    “我这一代,都已经是高祖皇帝的八世孙了,早就和荣华富贵、朝廷权贵没什么关系啦。”
    “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上上大吉了。”
    【王莽第一次的新钱改革,引起了地方上极其剧烈的经济波动。】
    【由于官员们在铸造钱币的过程里中饱私囊贪腐严重,许多人在使用新钱交易的过程中损失了巨大财富沦为赤贫,就连一部分地方上反应迟缓的大家族也蒙受了不小损失。】
    【等回过神来之后,全天下的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抵制新钱,转回之前的五铢钱、银子、金子交易模式。】
    【王莽的第一次钱币改革尝试,除了制造出一大批沦为赤贫的商人和百姓,使得大汉各地产生巨大怨言之外,并没有其他正面效果。】
    看到这里,大秦世界之中,秦始皇忍不住发出一声冷笑。
    “这个王莽,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蠢材。”
    “来人啊,把这个贪腐之徒给朕押下去,斩了!”
    说话的时候,两人正坐在大秦邯郸城的府衙之中。
    秦始皇几乎每次东巡都会经过邯郸,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赵国是战国末期秦国最强悍的对手。
    大秦建立之后,赵国和楚国境内爆发的叛乱是最多的。
    扶苏在一旁看着那名高声喊冤的官员被拖走,心中倒是没什么想法。
    大秦以法立国,但执行法律的毕竟是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
    大秦这么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贪腐的官员。
    无论执政的是儒家还是法家或者是其他学派,都必然如此。
    但这一次的出巡,大秦贪腐的官员明显也有不同。
    之前的贪污,大多是官员们从上缴国库的钱粮物资之中想办法进行贪墨,或者压榨百姓,多集中在农业方面。
    这一次的出巡,基本上都是官员们对商人进行敲诈勒索,或者官商勾结在大秦的各项经济活动中谋取利润。
    商业,成为了这一次出巡中发现问题的重灾区。
    这或许就是大秦发展商业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扶苏回过神来,对着秦始皇开口道:
    “父皇您也是铸造过钱币的,为何您会成功,王莽会失败呢?”
    秦始皇哈哈一笑,淡然道:
    “朕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都有货币,兑换流通都很不方便。”
    “统一六国之后,朕废除了所有六国货币,只用黄金和铜币作为上币和下币。”
    “黄金以镒作为单位,铜币以半两钱作为单位。”
    “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简单!”
    “黔首百姓,缺乏文化。钱币又是每个人日常必不可少之物,想要让黔首百姓信任朝廷的钱币,就一定要做到简单,要让每个人都能直观的明白货物和钱币之间的兑换关系。”
    扶苏想了想,道:
    “半两钱会不会造成黔首百姓在大额交易的时候比较混乱?”
    秦始皇晒然一笑,摆手道:
    “黔首百姓哪里来的大额铜钱?他们日常更多的还是用布匹、用粮食来进行交易。”
    “真正能用大额交易的要么是富商要么是贵族,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钱币的核算。”
    “所以你明白了吗?越是贴近黔首百姓的东西,就越要简单直观,要让从三岁孩童到古稀老人都能一目了然。”
    “像这王莽,用了金、银、铜三种货币,最贴近百姓的铜钱还有四种面值,这就过于复杂了。”
    说到这里,秦始皇似乎有些出神,思考了一会之后才开口道:
    “当然,这种面值的增加其实也就繁琐了一些,大秦真要实现王莽这项货币改制,也并非难事。”
    “王莽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政策的实行,明显没有得到贯彻!”
    “若是大秦实行新货币制度,那一定得确保执行的官员是有能力的,还要派出精兵强将进行监督确保钱币是足额的,才能让黔首百姓信赖新的钱币,进行流通使用。”
    “像王莽这种,执行官员贪墨成风,逼得老百姓不得不私自铸造钱币,甚至最后只能选择不用新钱。”
    “这就是王莽御下能力不足的体现,也是他这一次货币改革失败的最终根源。”
    扶苏听着秦始皇的话,心中大为敬服,只感觉对货币政策又多了几分了解。
    他想了想,又继续问道:
    “所以父皇的意思是,王莽最应该改革的,其实是大汉朝廷上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