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钟正国的想法
作者:巴迷   我不是祁厅长,叫我祁书记最新章节     
    当晚,钟小艾和侯亮平坦诚相见,重新了解彼此,有了新的体会。
    第二天,她又向单位请了个假,和侯亮平一起乘机前往京州,然后只身一人去找钟正国。
    接下来的画面,和祁同伟模拟的场景略有出入,但最终的结果,大致是一样的。
    钟正国和钟小艾理论一番后,实在拗不过宝贝女儿,被迫答应,他会提拔侯亮平。
    当然,钟正国并非一般人,他是汉东省委书记,堂堂封疆大吏。
    从政三十多年,大多数时间都在领导岗位,什么妖魔鬼怪没见过。
    怎么可能会轻易相信一面之词?
    侯亮平这番鬼话能骗得了钟小艾,可骗不了钟正国。
    相反,钟正国还挺讨厌侯亮平。
    堂堂七尺男儿,顶天立地,不去努力工作,干一番大事业出来。
    却想着靠女人上位,还到分手多年的前女友那里哭着要前途,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上辈子侯亮平背靠钟家,级别却一直提不上来,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打发走女儿后,钟正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
    将侯亮平提拔为省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不仅可以满足女儿的要求。
    还能让侯亮平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柄利刃。
    现在的汉东,是刘和光的天下,其余十一位省委常委,大半都跟着刘和光跑。
    钟正国要想在汉东省站稳脚跟,真正拥有一把手的绝对权威,就必须要动刘和光的人。
    挑来选去,他盯上了高育良。
    高育良大学教授出身,从政经验还不到十年,有一股子书生意气,绝对是所有省委常委中最软的柿子。
    而且高育良掌控着吕州市这座经济重镇,以及一批汉大政法系出来的青年才俊,影响力很大。
    动高育良,显然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当然,钟正国并不打算把高育良拿下,而是准备敲打一番,然后再进行拉拢。
    毕竟高育良一开始,并不是刘和光的人,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主要是因为那个已经调到汉南的学生祁同伟。
    祁同伟是高育良的学生,钟小艾也是,同样也能成为彼此之间的纽带。
    可钟正国经过一番调查后,却发现高育良出奇的干净,一点毛病也没有。
    经济没问题,生活作风也没问题,就连工作,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成绩斐然。
    既然这样,就只能对汉大帮下手了,让高育良认清形势。
    如此一来,侯亮平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侯亮平也是汉大出来的,虽然已经脱离了高育良,但由他动手,依然可以轻而易举的破坏汉大帮的团结,甚至令汉大帮四分五裂。
    高育良要想保住汉大帮,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投靠钟正国.……
    ……
    得知侯亮平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祁同伟非常失望。
    兜兜转转,还是让侯亮平进了反贪局,这样的局面,还不如剧里呢。
    剧里的侯亮平,因为被钟正国刻意压制,不准超过钟小艾,以至于42岁还是正处级实职,只享受副厅级待遇,然后调到汉东省反贪局当局长。
    这辈子侯亮平没有和钟小艾结婚,反倒升的更快了,32岁就成了正处级实职领导。
    而且如今的侯亮平,在基层摸爬滚打过,遭受了不少挫折和磨练,心机、城府和手段都远远强于剧里。
    更关键的是,他已经有了黑化的迹象。
    黑化强三倍,洗白弱七分。
    这样的侯亮平,绝对不可小觑。
    他为了继续获得钟正国的重用,肯定会拼命折腾。
    从早年发生在金山县的二十万诬陷事件来看,侯亮平这个人心胸狭窄,非常记仇。
    汉大帮的人,恐怕会成为他讨好钟正国的牺牲品。
    如果侯亮平表现够好的话,三年之内被提拔为反贪局局长,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样的话,汉东省所有正厅级干部,只要有经济问题,都得接受他的调查,哪怕祁同伟调回去,也是一样的。
    祁同伟当然没有经济问题,可万一被人栽赃陷害,就不好说了。
    祁同伟想到这里,干脆不想了。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梅关好好干,多出点成绩,尽快升到副省级,再回汉东任职。
    到了那个级别,就算侯亮平想报复。
    也是猴子看大戏——只能干瞪眼。
    ……
    目前翡翠湖风景区、养生园饮用水生产基地和梅关经济开发区的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有条不紊的继续推进着。
    到京海的高速公路,前期各项工作也已进入尾声,即将破土动工。
    手下的主管官员们,都很卖力,让祁同伟轻松了不少。
    于是,他又开始筹划新的经济增长点。
    祁同伟让全旭找了台不起眼的公务用车,一起在梅关市区转了两天,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一片棚户区上。
    这片棚户区位于梅关市中心偏南大概一公里的位置,周围有中学、小学、人民医院、中医院和部分行政机关,堪称黄金地段。
    放眼望去,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低矮的平房,夹杂着一部分工厂宿舍楼和自建房。
    内部道路较为狭窄,坑坑洼洼,加上街头巷尾堆着各种各样的杂物和垃圾,小车即便开进去了,调头出来恐怕也很难。
    祁同伟和全旭干脆下车,步行进入棚户区。
    周围的住房以砖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因为年代悠久,已经颇为陈旧,预制板和石棉瓦搭建的违章建筑遍地可见。
    不少人拿着板凳,坐在过道边,洗菜、洗衣服,用完的脏水就随意倒在路边的小沟里。
    很显然,这里没有像样的下水道。
    祁同伟看见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在家门口劈柴,上前问道:“这位大哥,你好,我们能到你家里看看吗?”
    男子打量了他们一眼,疑惑的问道:“你们是干嘛的?”
    “我们是街道办的,来看看,这里有没有危房,需要改造。”
    “危房改造啊?”男子立马放下手中的活,态度热情的说道:“领导,快到屋里坐。”
    “你们可算来了,我们木工厂的房子实在太老,不改造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