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拜访京都理工
作者:行道人   四合院之跌宕人生最新章节     
    现如今艾美莉卡的游戏市场霸主是“雅达利”。
    雅达利从做街机起家,后凭借着“雅达利2600主机”的达到顶峰。
    在八十年代初,占领了艾美莉卡主机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
    公司市值一度达到32亿美元。
    谷歌的游戏机突然出现在艾美莉卡市场时,因为没有在传统媒体上宣传,没有引起雅达利的重视。
    当《航世通邮报》一篇文章出现在雅达利高层的手中时,他们马上不再淡定。
    不到一个月,20万台游戏机销售一空,火爆到一机难求的地步。
    需要年轻人溢价5成收购,一个游戏机居然引起了黄牛的兴趣。
    按照目前的势头,全年千万台的销量都有可能。
    1000万台,售价168美刀,那可是4个多亿美刀。
    叔叔能忍,雅达利不能忍,一边派出市场人员,收集谷歌公司的信息,一边准备礼物,准备已得到消息就去拜访外贸局的官员。
    而此时的蛇口谷歌工厂,第二批培训的500名工人也加入到了生产线上。
    产量顿时大增,每月的出货量提升到1.5倍,也就是每月生产30万台。
    之所以没有翻倍,主要是芯片供货不足。
    没有办法,无线电二厂的产能就放在哪里。
    这个时候,李元想要设计一款全新光刻机的欲望无比高涨。
    以当前无线电二厂的产能和制程根本无法满足将来新产品的代工。
    这将严重束缚谷歌的发展。
    蛇口谷歌公司只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等着游戏机的利润。
    我们先放一放游戏机的生产销售情况,让我们把注意力再次放到李元的身上。
    当蛇口工厂开工生产,李元便按照约定,开始走访参与无人机项目的四家单位。
    第一战便是选择的京都理工。
    委托童代表联系好学校,李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赶往学校。
    这天是5月初的一个周日,李元穿着一身干净利落的中山装,留着一个小马尾,来到了校门口。
    八十年代是一个盛产文学的时代,诗歌、散文、小说,仿佛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土壤。
    八十年代也是一个盛产文艺青年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忧郁、浪漫,充满理想主义。
    伤痕文学是当下的主流。
    一些艺术家,喜欢蓄发,以表达自由、个性和标新立异。
    李元一身艺术家装扮,再加上他非同一般的气质,顺利进入京都理工。
    等待在门口的接待老师,根本就没有正眼瞧过他。
    这些理工男,对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一向是嗤之以鼻,觉得都是些浪费资源的米虫。
    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如果谁不会几首现代诗,好像就不是新时代的青年。
    学校里的诗会每周都有大量的学生参加,这让为了革命事业努力一辈子的老教师无法接受。
    虽然多次向校领导反映,但是风气如此,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当李元一路上询问,来到位于主楼的312实验室时,实验室全体师生都以为李元走错了片场。
    “同志,你有什么事吗?”,听到敲门声,门口的方教授皱着眉头问道。
    李元从上衣兜掏出童代表帮忙制作的临时证件,递给了对面的中年人。
    对方接过证件,疑惑地打开,然后就是一脸的震惊。
    上次参加会议的是吕岩柄教授,最近一直在南方某基地出差。
    吕教授是致力于学术研究,上次回来忘记了说明李元的外表,或者根本就不想提起。
    他把项目组的组成和大家介绍一番,留下资料,便匆匆赶往了南方基地。
    接手项目的方教授更擅长模拟技术,对数字技术通信以及跳频技术可是第一次接触。
    找来了计算机系的老师,研究许久,也是毫无头绪。
    没有办法,目前京都理工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工程系,只有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两个方向。
    大部分师生研究都是计算机软件,对硬件也是无能为力。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拖延了下去。
    由于吕老师当前负责的项目是严格保密项目,平时根本联系不上。
    死脑筋的方老师,就从没有想过去找项目组组长。
    昨天突然接到电话,说是项目副组长今天要走访实验室。
    他们昨天晚上把实验室收拾的干干净净,早上派出老师在校门口蹲守。
    没有想到,这位副组长自己找到了实验室,给了他们一个惊吓。
    再看看李元的装扮和年纪,大家也都明白,那位老师为什么没有接到这位副组长。
    方教授在愣怔,实验室里的其他人更觉奇怪。
    “方教授,有什么问题吗?”,一个青年教师走了过来,一边询问方教授,一边警惕地看着李元。
    被人问及,方教授才反应过来。
    “啊!没事,石老师”。
    说完马上把证件递给李元,“李元同志,欢迎你来我们实验室指导工作”。
    听到李元,大家都觉得耳熟,但是没有人把他和副组长联系到一起。
    只有近处的石老师猛地反应过来,“李元!副组长!”
    话音刚落,实验室便是一片“啊”的声音。
    “都傻愣着干什么,都过来,欢迎李元副组长”,方教授连忙招呼大家。
    他是在1975年得以平反的知识分子,对一些官员有着本能地恐惧。
    他看到李元如此年轻,第一想到的便是官二代。
    心中痛恨,但是表情管理非常到位,一直保持微笑。
    听到方教授的招呼,实验室20多人才从震惊中反应过来,都交换着眼神,聚拢过来。
    李元见怪不怪,笑盈盈地看着大家。
    他这种“不可一世”的表情,更加重了方教授的猜测。
    “副组长同志,实验室应到22人,实到20人,请您指示”。
    方教授的这种表现,实验室没有人笑话他。
    在牛棚里能够坚持下来,还能重返岗位,已经非常不容易。
    现在各大学校都缺少有经验的老师或教授,能够带队搞研究的更是寥寥。
    李元看着面前的师生,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各位老师,同学们,我是华清60届的本科双学位毕业生,其中一个学位就是计算机。
    上学期间,我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实验室。
    所以,来到这里,我感觉像是回到了十几年前,心生亲切”。
    李元的开场白刚落,议论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