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烧炭
作者:寄英   谁懂啊!刚回山里种田就遇上天灾最新章节     
    熏鸡味道浓郁,肉质也不像新鲜的鸡肉,红色的肉质一丝丝的,越嚼越香。
    经过鸡汤烫熟的青菜,飘在汤锅的面上,夹起来的时候表面裹上了一层黄色的鸡油,口感爽脆,清爽中又带着鸡肉的香气。
    煮熟了的葛根不像生吃那么甜脆,这野生葛根炖煮后变得又粉又糯,像是在吃山药又像是在吃鄂省的粉藕。
    锅里煮了不少葛根,好吃又管饱,两人一人一小碗米饭,再吃完一锅葛根和鸡肉之后,就撑的肚圆。
    狗子在旁边口水流了满地。
    赵叶青把没有吃完的汤拌上米饭,锅里给它们煮的鸡肉捞出来,用刀剁成块平均分配好,才放进了它们的碗里。
    屋子里香气萦绕,顺着窗户的缝隙就飘了出去。
    穆奚正好收拾碗,在月光下发现了那抹红色的身影又在院子外头一闪而过。
    和赵叶青说,她停下撸狗的动作。
    “这狐狸该不会是赖上咱家了吧?”
    可鸡舍封闭的好好的,两人也不担心鸡的安全问题。
    等到了一早,穆奚去给家里的动物喂食,发现鸡舍的周围并没有狐狸的脚印。
    它的脚印几乎都集中在厨房的周围。
    两人睡前留了个心眼,把厨房的门窗关的严严实实的。
    明显在厨房的窗台下面,脚印最为杂乱,估计是在这里徘徊很久,实在进不去才离开。
    赵叶青起来洗漱,闻言吐掉嘴里的泡沫道,“肯定是我做饭太香,狐狸都上钩了。”
    穆奚点头应是。
    两人吃过早饭,穆奚把泡着葛根粉的水给舀出去,底下的葛根粉沉淀的很厚,雪白雪白的,没有一丝杂色。
    赵叶青把家里最大的纱布拿出来,用竹条钉了一个十字架,绳子挂在了房梁上,垂直悬吊着十字架。
    纱布的四角都绑在了十字架的四个角上面。
    固定在了装着葛根粉的水缸上头。
    穆奚把湿润的葛根粉用大瓢捞出来,放在了吊着的纱布里头滤水。
    处理好家里的事情,赵叶青把小红牵出来,两人带上工具出发去林子里砍柴。
    去的还是松树林,找一棵松木做一窑松木炭。
    如果不是山体滑坡了,用那一片林子里的青冈木做更为合适。
    之前砍柴的时候,穆奚就把松树提前砍倒了几棵,锯成小段放在这里,现在只需要砍成小块,让小红拖着运回家。
    到了家附近的缓坡,穆奚把木柴卸下来,准备挖砖窑,赵叶青就带着小红先回家。
    回到家小红明显十分不开心,十分抗拒赵叶青把它关回马厩的举动。
    眼神里都好像在谴责她昨天答应带它出去玩,没想到就出去了这么一会就回来了。
    怎么拖都拖不进去,最后她放弃了,牵着小红走回了缓坡。
    穆奚已经在缓坡处刨开了一个洞,见她牵着马又回来,就猜到了怎么回事。
    “先让它自己在附近玩吧。”
    赵叶青点头,拿了锄头帮忙挖洞。
    两人把面前的土坡挖出了一个半人高的洞,又在洞的两侧开了两个小洞,小洞约摸有一个张开的巴掌大小。
    穆奚拿起铲子,在洞的正上方也开了一个洞。
    下面的两个小洞是进气口,上面的一个小洞是排烟口。
    等到洞挖完了,穆奚就把木柴都堆了进去。
    木柴之前天气好的时候就晒干了,现在下雪后自然就打湿了。
    不过制作木炭,湿柴要比干柴更好一些。
    干柴控制不好容易在还没有变成木炭之前就烧成灰,好处就是烧的很快,一天多就能烧一小窑。
    湿柴容错率比较高,出炭率也高,就是要控制好火在里面持续燃烧,保证不熄灭。
    就是比较费时,得烧个三四天。
    赵叶青把捡的干燥松针和松果递给穆奚,用来引起火。
    湿柴不好点燃,外头得加一圈干柴,等到干柴烧起来,两人连忙吹气扇风,等到火苗逐渐点燃湿柴,再将穆奚提前物色好的一块大石板盖在洞口。
    石板四周用掺了水的湿泥巴糊起来。
    浓烟从缝隙中飘散出来,两人借助浓烟查缺补漏,除了最上头的洞,底下哪里冒烟就用泥巴堵住哪里。
    直到大洞口不再有烟气冒出,才算初步成功。
    接下来的时间里。
    穆奚每天除了在家里准备制作浴桶的木材,就是在看炭窑的火。
    见到烟多了,就赶紧把底下的进风口给堵住,等到烟慢慢变小了些,就把上头的洞也堵起来。
    木柴到了这一步就会在洞里慢慢碳化。
    三天后,摸着炭窑的温度已经逐渐降低了,也就到了能够开窑的时候。
    把上头糊着的泥巴挖开,沉重的石板挪走,里面原本堆的满满的木柴已经消失。
    只在洞底留下了一堆黑色的木炭。
    穆奚拿了一个用手掰断,木炭碳化的很好,颜色是没有杂色的乌黑,两块木炭敲击,发出了清脆的金属音。
    赵叶青把提前准备好的大竹筐拿过来,两人把洞里的木炭都装在了里面。
    约摸有三十斤左右。
    这还是两人第一次烧炭,炭窑不大烧的不多,不知道只供给鸡舍和羊圈能用多久。
    抽时间还得再烧一窑。
    木炭拿回家,放在了原主屋里,正好里面是粮食和干货,木炭放在里面还能除湿防潮。
    这三天,不仅是木炭烧好,晾干滤水的葛根粉也做好了。
    一大坨葛根粉在纱布里面,干了之后结成了一个篮球大小。
    穆奚拿着一个干净干燥的盆接着,赵叶青把这一大坨葛根粉捧了出来。
    结的很硬,她拿了一把干净的菜刀,用刀像切土豆片一样,把葛根粉一点点削下来。
    削下来还得磨细,穆奚把石捣洗干净,放在火边烤干,把削下来的葛根粗粉放进石捣里面,用粗糙的石捣内壁研磨。
    等到所有结块都被磨散,再把粉过筛,直至细腻。
    拿了一个大罐子,把葛根粉都装在里面,赵叶青装了两碗出来,才盖上了盖子。
    碗里的葛根粉先用冷水稀释,再用热水一浇,勺子快速调和几下,碗里的葛根粉就变成了半透明的粉色。
    散发出的清香味让她有些迫不及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