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崛起的意义
作者:孤舟牧云   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最新章节     
    人人如龙的大世界!
    琅琊人对这个并不陌生。
    因为《论语》中有这一篇。
    琅琊人重视书籍,自然购买有姜国纸书。
    之前上交的书籍中,就有很多姜国纸书。
    所以,听到“人人如龙的大世界”,在场许多人都情绪激动,目光狂热。
    “是圣人描述的大世界。”
    “圣人也向往的地方啊!”
    “我们真有机会看到吗?”
    也有很多人没接触过纸书,甚至不知道《论语》,对人人如龙的大世界毫无感觉。
    他们关心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敢问圣人,何为中华?”
    岳川回答道:
    “中华者,中原、华夏也!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最璀璨的文明、最昌盛的科技、最强盛的国力、最幸福的生活!四方戎狄仰慕、八方蛮夷宾服,便是中华!”
    “它无关血统,无视出身,只要习中华文字、着中华衣衫、守中原礼仪、遵中原教化,便是中华!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中华入夷狄,则夷狄之!”
    众人齐齐点头,明白了中华的意思。
    “敢问圣人,何为崛起?”
    岳川回答道:“崛起,是相对开拓而言。开拓,是土地上的增长,开拓荒野,增长国土。然而,土地有限,不可能无止境开拓。”
    “尤其是疆土扩张到一定程度,势必与其他国家接壤,再想增长,就只能通过战争,于是会出现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天下战乱,万国操戈!”
    “战争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通过战争掠夺财富的快感,就像野兽品尝人血一样,那是致命的诱惑,会不断驱使野兽杀戮更多的人,吞噬更多的血!”
    “我们以为礼崩乐坏的世道烂透了,却不知,战乱的时代没有任何道义可言,人没有底线,国家也没有底线,到时候所有人、所有国家比拼的都是谁更能突破下限!”
    “而崛起,恰恰相反!”
    岳川手指向上,指着头顶的太阳。
    “开拓是向四面八方,而崛起,只有一个方向!开拓会与周边邻国产生摩擦,激化矛盾,但崛起不会!开拓的路上,所有人都是对手,所有国家都是死敌,但崛起的路上,所有人、所有国家都是志同道合者!”
    “崛起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当开拓到极限,所有人为了突破下限而抛弃仁义道德的时候,让他们明白,还有另一条道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突破上限!”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开拓就如同原野,崛起就如同山岳。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所以,山岳总被风吹雨打,最终变成原野;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我们积水为海、积土成山。”
    “便如蝼蚁,虽然终生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歇,但生生世世都在探索四方、开拓八方,从不曾抬头看向天空,甚至,它们都不知道有天空的存在。”
    “所以,蝼蚁永远不会崛起!所以,圣人之下,皆为蝼蚁!”
    “我不希望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孙,都过着蝼蚁般的生活,生生世世、循环往复。”
    “所以,我希望你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番话,说得众人灵魂颤栗。
    人们忍不住回想自己的生活,回想自己的父亲、祖父、曾祖等……
    他们勤劳,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是,他们的生活格外艰辛。
    他们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再想想地上的蚂蚁,整天也是整日忙碌,不曾有半刻停息。
    然而,人们嘲笑蝼蚁时,自己又何尝不是蝼蚁?
    圣人之下,皆为蝼蚁。
    这句话在很多古书上都出现过。
    之前并不理解。
    还以为是圣人掌握了某种强大的力量,可以睥睨天下,傲视万物。
    今日听了讲道才恍然大悟。
    如果不“崛起”,不突破上限,一辈子都是蝼蚁,充其量也就是大一点的蝼蚁。
    所谓开拓,不过是蝼蚁寻找食物和水源的本能。
    人群瞬间跪地膜拜。
    “敢问圣人,读书和中华崛起有什么关系?”
    岳川说道:“书籍,是人进步的阶梯,也是中华崛起的基石。”
    “敢问圣人,我们从小便攻读书籍,却还是如蝼蚁般,为何?”
    “因为,你们读错了书!”岳川笑了笑,说道:“便如之前所言,一个人想要发家致富,却攻读修身养性的书,最终会是什么结果呢?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如此,书籍亦如此。为政者,当攻读政略,为将者,当熟稔兵书,务农者,当研习农典,务工者,当钻研工纪……百工千业,均有圭臬。”
    “书籍无分高下、贵贱之分,唯有用途之别,便是无用之书,亦可消磨时光。明月皎洁,亦需繁星点亮夜空,阳光璀璨,亦需百花装点世间。”
    “我辈读书人,应当找好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方向!如夏花般绚烂绽放,如寒星般静美闪烁,不断为后人留一抹色彩和光芒,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
    有的人点头,有的人摇头。
    “圣人啊,我是一个农民,我家里有三间草房,二十亩薄田,我每天忙碌,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我家中还有老母需要赡养,有妻儿需要照料,请问我应该怎么读书呢?”
    此言一出,许多人纷纷响应。
    他们大都是底层的贫苦百姓,或是家徒四壁,或是流落街头,还不如刚才说话的人。
    岳川问道:“你的烦恼是什么呢?你着重告诉我三间草房,是因为草房无法居住吗?”
    “回圣人,草屋虽陋,却也能遮风挡雨。”
    “那么,你着重告诉我二十亩薄田,是因为产出的口粮不够一家人吃喝吗?”
    “回圣人,二十亩薄田,缴纳税赋之后,勉强可以糊口,若能补种一些杂粮,一家人可以吃饱,还能留下种子来年播种。”
    “那么,如果有六间草屋、四十亩薄田,你就能心无旁骛的读书了吗?”
    “这……”
    发问之人瞬间哑口无言。
    三间草屋已经足够居住,六间草屋也没什么意义。
    二十亩地已经是自己耕作的极限,再来二十亩地,怕是累死也种不完。
    “敢问圣人,困扰我们穷人读书的原因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