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五明幼儿班及小学生活
作者:山果果9   我的学生生活最新章节     
    第一节 五明的父亲、母亲
    五明父亲程元吉、母亲唐忠明都是泸州泸县人。
    泸州这座长江边上的城市,长江流到此地有280华里了,泸州城在长江北面。沱江自其北而来,汇入长江。《蜀志》所云“天生重庆,铁打泸州”即是指的此地。旧时泸州城街道全是以石头铺成,然路面不宽,且船夫来往频繁,城内常是拥挤不堪。城内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形成的城区街道骨干。旧时泸州城内还有外国人开的杂货铺、服装店、毛皮店等数量众多,十分繁华。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县衙门、巡警事务所、监狱、团练总局、农务会、商务会、邮政局等等;学校有师范学校、女子学校、中学堂、小学堂等,教育事业兴旺。
    泸州出产猪鬃、丝绸、橘子、桂圆(龙眼)、铁锡、土布、煤等。酿酒业普遍,农工商业皆是相当发达,居民富裕程度亦高。房屋、商店外观华丽者数目众多。此外尚有官设银行,本地知县经该银行所发行10钱、20钱纸币,流通顺畅。
    交通方面,泸州沿长江而下570华里是为重庆,逆流而上前往宜宾,亦是在1周之内。陆路到隆昌100多华里,到富顺县有180华里。产自自流井之食盐,经沱江而下,2日可抵达泸州,长途经宜昌,运至沙市、长沙方向。
    泸州城内皆使用长江水,未曾见到水井。
    泸州特色小吃有,1、泸州猪儿粑。泸州地区特色传统名吃之一,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质量优良,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软而不粘牙的独特风格成为泸州一绝。泸州猪儿粑分咸馅、甜馅两种。咸馅以鲜猪肉、冬笋、香葱、味精、精盐等为原料;甜馅以白糖、化猪边油、桔红、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为原料。2、凤凰萝卜,传统菜肴,其主要食材是鸡肉、白萝卜、红萝卜、葱。3、参蒸鳝段,这是一道名菜,属于川菜。鳝肉软烂鲜香,汤汁清爽味酽,并具有补中益气,生津润燥之功效。4、泸州葡萄仿,原名玉兰丝,是四川泸州地区特色传统名点之一,色白如玉,质嫩如兰,是新春佳节款待贵宾的佳品。特色是色形优美,组织松脆,入口化渣,甜度适宜,深受群众的喜爱。5、萝卜半汤鱼,萝卜半汤鱼是一道用以多种美味食材所混合制作完成的地方名品佳肴,以鲤鱼、白萝卜为主料菜品,是家常菜中健脾开胃的好选择。6、泸州黄粑,泸州黄粑不仅是泸州,同时也是自贡、宜宾等地老百姓热爱的传统小吃之一,传统节日食俗,在川西南地区民间流传几百年至今。泸州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糯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良姜叶内所含的芳香油。刚蒸熟的黄粑香气扑鼻,冷却后,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槽水内煮沸食用,别有一番风味。7、牛肉汤锅,牛肉汤锅是由牛腩肉等制作的食物,调料是蒜、花椒、八角 。8、泸州白糕,白糕是以糕类小吃着称的,始产于1920年代的“三义园”白糕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点闻名巴蜀,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早点佳品,有的还在筵席上作“过中”点心。泸州白糕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等特点闻名全川,选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猪油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制而成,故全称桂花猪油提糖白糕。刚出笼的白糕,洁白滋润,香气袭人,诱人食欲。9、搭搭面,搭搭面是四川叙永的传统名吃,骨头原汁汤,鸡汤为面汤,将搭好的面条下锅,煮熟后起锅于汤碗中,再舀一勺臊子盖面上,撒上葱花,扑鼻生香,入口味美、味鲜,经济实惠而名传永宁河上下。后来,又在臊子上进行改进,把川南小面风味与搭搭面原汤结合,使其制作工艺不仅成为一种技艺表演,而且口感、质感更满足人们的要求。
    五明父亲程元吉、母亲唐忠明都是解放前“川南师范学堂”毕业的,解放后这个学校叫“泸州师范学校”,现在这所学校叫“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当时都在四川泸州德龙铺小学教书。
    五明父亲程元吉、母亲唐忠明在德龙铺小学这里相识相知三年多,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帮助,他们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和上进心。五明母亲经常去听五明父亲讲课,五明父亲也经常去看五明母亲上课。生活上他们彼此关心、照顾,一来二去两人就产生了感情,五明父亲母亲是在1954年7月结的婚,由于当时物资极为匮乏,婚礼是相当简朴的,没有办酒席,只是给亲戚和学校同事等发了点糖。
    五明小时候经常听父亲程元吉、母亲唐忠明讲他们两个的故事。
    五明父亲程元吉自幼聪明好学,四岁多就开始发蒙,读私塾,由一个当地的老学究教他,学习\\\"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五明父亲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当时每年中秋节时,当地的私塾都要举行考试,考试主要是考谁认字多,五明父亲8岁时,当年中秋考试得了第一名,周围乡里、同学都来道贺。
    1940年,五明父亲程元吉在泸县土主新学堂读高小,读了两年,学习成绩优秀。
    五明父亲程元吉在泸县土主高小毕业后,考入泸州城里“泸州市峨岷中学”读初中,这所学校创建于1912年,就是”泸州市二中“的前身,现在这所学校又更名为“泸州老窖天府中学”,五明父亲在泸州峨岷中学读了三年,学校坐落在泸州的凤凰山上,峨岷中学前身为成都天府中学泸县分校,四川第二十军军长杨森任董事长,刘子瑜任校长。1938年更名为“泸县私立峨岷中学”。1950年,经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将原“育群中学和峨岷中学”合并成泸州二中。这所学校,在当时的泸州也是一所名校。
    五明父亲程元吉初中在泸州峨岷中学读了三年,1945年五明父亲初中毕业,被保送到川南师范学堂学习,这个学校始建于1868年,最初的名字叫川南书院,后改名为川南经纬学堂,再后来才改为“川南师范学堂”,是全四川第一个“新学”。解放后叫“泸州师范学校”。现在这所学校叫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要知道能够到川南师范学堂读书,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当年是“八县一市”参加考试(八县指:泸县、隆昌县、富顺县、合江县、纳溪县、古蔺县、古宋县、叙永县,一市指:自贡市)当时的泸州市,名称上叫泸县,五明父亲程元吉是以泸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川南师范学堂的,因为当时师范学校是公费读书,不交学费,所以报考的人很多,当时泸县是有400多人参加考试,只取12名。这说明五明父亲程元吉的成绩是相当优秀的。 当时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工作是不包分配的,招生每年的秋季和春季都进行,也就是说秋季和春季都有学生毕业,所以每年六月和腊月都有人面临要找工作,有关系的就托关系找工作,没有关系的就请客送礼、四处奔走,当时有人将这种情形称为“六腊战争”。
    1949年腊月,五明父亲程元吉从川南师范学堂毕业,1949年到1950年上半年五明父亲先后在泸县土主、泰安和新溪子教书。
    1950年下半年五明父亲便来到五明出生的学校——泸县德龙铺小学。
    1950年下半年, 五明母亲唐忠明也在泸县德龙铺小学教书,五明母亲唐忠明同样是毕业于川南师范学堂,毕业后她就来到德龙铺小学教书,五明母亲唐忠明贤慧、漂亮,170公分的身高,年轻的时候头发剪成齐肩的短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很好看,五明母亲唐忠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五明母亲唐忠明也是一位慈善而又要求严格的人,她的学生非常喜欢她,也非常尊敬她,五明母亲唐忠明出生在泸县兆雅的一个大家庭,排行老四,五明外祖父唐九成、外祖母芝文华一共育有两男六女,六舅唐济民、中专学校读书毕业后,在成都一家工厂上班,后来成为四川小有名气的画家。五明六舅妈郭大玉在农村务农,育有一儿一女。幺舅唐开府一直和五明外祖父唐九成、外祖母芝文华生活在一起、40多岁才结婚,大姨妈唐家英嫁到长江对岸一户王姓人家、他们一家生活在长江边,主要是务农,王姨爹年轻时也在长江上拉船,也帮人淘金,五明两个表哥和一个表姐也是务农。大姨妈唐家英能说会道,精明能干,有五明外婆芝文华的影子,九姨妈唐忠琴嫁到泸县云锦一户彭姓人家、也是务农,有几个孩子,五明去过九姨妈家几次,她家离泸县云锦街上有两里多路。十姨妈唐家祥,解放后,从泸州师范学校毕业,在泸县嘉明小学教书,嫁给和她一个学校的姓梁的老师、育有一儿梁田一女梁红。另外还有五明二姨妈和三姨妈,她们去世得早,五明没有见过她们。五明六舅唐济民和十姨妈唐家祥读书的时候,五明母亲唐忠明也给他们不少的资助,五明小的时候,经常跟随母亲唐忠明到外婆芝文华家去玩,五明外婆的家,离德龙铺学校有十多里地,就在新溪子方向,离新溪子有三、四里地,没有通公路,要靠走路去,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一段公路到杨四店,再从杨四店分路,走杨四店到新溪子的一条石板路,中途分路再走一段小路,要上一个坡,就到五明外婆家了,还有一条路,就是走公路到走马岭,分路走一段小路,要爬一个坡,这条路没有石板铺路,下雨的时候,不好走,路很滑,这条小路要经过很多户农户家门口,有几户农户家里喂了狗,经过的时候,狗要咬人,所以,每次走这段路,都要十分注意,有时候手里要拿一根棍子,以防狗跳出来咬人。
    第二节 德龙铺名字的由来
    泸县德龙铺得名于修建在龙溪河上的一座桥,这座桥始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名叫“德龙桥”,又叫“特凌桥”,离德龙铺两、三里路,这是一座五眼石拱龙桥,现在桥孔的石拱圈上还有两条尚未完全破坏的龙雕石刻,桥头尚存两头石狮。
    德龙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乾隆年间新建大石桥时,面向州内州外招聘主持工程修建的掌墨师(相当于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一位穿着破旧的老石匠前来应聘但落选,饿倒在桥头一民房檐坎上。房主是个善良的老太太,煮一大碗面,又用猪油炒了5个香喷喷的荷包蛋给老石匠吃。石匠万分感激,给老太太打了个石猪槽,拜别而去。一年后,德龙桥砌到最后一个石拱,石桥上的刹尖石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不是大了,便是小了。修桥人员忙了几天,始终无法解决。这时,那老太太便说:大桥开工前,有一位你们淘汰的掌墨师给我打了个猪槽,你们抬去试试吧。主事官员立即招呼石工将猪槽抬到工地,把猪槽刚放进桥拱缺,一下子就合适了,全场欢呼雷动。州牧叫买火炮爆庆祝大桥“合龙”,另外给老太太打了个猪槽送还,外加10两白银以资奖励。这个故事,当代村民依旧口口相传。
    虽然现在德龙桥已饱经沧桑,但在过去,这座桥可是泸州通往重庆、永川东大路上的交通咽喉,桥两旁客栈较多,十分繁华。几百年间,它曾四次改建、三次更名,由宋朝的简单粗糙的横凌渡小桥,到清代平整光滑的永济坊石板桥,再演变成宽阔平整的德龙桥公路桥,这其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这座静静地躺卧在龙溪河上的德龙桥,饱含了岁月的风霜,依旧屹立不倒。如今虽暂停使用,但这几百年来其所发挥的诸多作用仍让人难以忘怀,其所承载的诸多故事仍然让人津津乐道。
    德龙铺乡只有一条街,大概有1000多米长,街道最初是用石板铺成的,街道两边有商铺,餐馆,理发店还有一些住户,也有诊所,邮政所,乡公所等等,街上每逢农历三、六、九要赶集。乡公所位于街道的中部,里面有一个戏台,是放电影和唱川戏、表演节目的地方。泸州到永川的公路从德龙铺山下经过,在德龙铺场口上和街道相接。
    第三节 五明的出生
    五明的出生地是泸县德龙铺小学。
    五明出生在1958年农历10月间,星期一,出生的地方就在德龙铺小学天井西侧那间小屋里,五明父亲程元吉说,五明出生时他在场,还有街上的青大娘和荣华医生参加的接生,五明父母的同事国英、树芳、秀宜还有她的两个孩子月月和芹芹也在场,当时在德龙铺小学工作的有在全、光辉等。据五明父亲讲,那个时候,德龙铺小学的老师晚上都要到教师办公室去集中办公,备课和批改作业,晚上下了班后,五明母亲就感觉要生了,才赶忙通知国荣华医生和青大娘来接生,学校国英老师等也来帮忙。五明出生的时间具体不知道。出生时,体重5斤多重,当时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当时五明父亲程元吉、母亲唐忠明都忙得很,五明父亲程元吉还是德龙铺小学的校长,母亲唐忠明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要当班主任,他们俩都要带头到农村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五明的出生使他们忙中更忙,五明出生时身体非常好。
    五明名字的由来,是和当时提倡的“五爱”而来的,“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因为五明二哥叫三明,所以正好和当时社会上提倡的“三好、五爱”相对应。
    第四节 五明的幼儿班和小学生活
    五明满四岁后,五明母亲唐忠明就送他上德龙铺小学办的幼儿班,这应该是五明接受启蒙教育的开始吧,也是五明学生生活的开始,幼儿班就在学校四合院的左侧,是一排单独的干打垒平房,这一排平房有学校饭堂,还有炊事员的寝室,有一间小学生教室,幼儿班两间屋是靠着学校黄葛树这边的,外面的一间屋子用来放书桌,板凳等杂物,里面一间才是孩子们上课和玩耍的地方,小板凳靠在四周墙壁,并排放着,孩子们上课时就坐在小板凳上,小板凳是一张有靠背的凳子,屋子中间有个脚踏的风琴,是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用的。教幼儿班的是国英老师,当时学校幼儿班只有一个班,大概有四、五十个孩子,所以就没有大班、小班之分,当时德龙铺幼儿班中午也没有供应午饭,上午11点过就放学,放学时,老师把幼儿送到德龙铺街上,让家长接回家。下午4点过就放学了。下午有时候要给每个幼儿发块糖或是一个什么水果。五明在德龙铺幼儿班上了两年多,学校老师的孩子有几个和五明是同学。
    幼儿班主要就是唱歌跳舞做游戏,唱歌的时间多一些,老师用风琴伴奏,小伙伴们就跟着唱,像什么”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南泥湾”,“王二小”等歌曲是经常唱的,跳舞的时间要少一些,做游戏就更少了。
    五明和学校曹老师的女儿红红在一个班,由于都是学校老师的孩子,自然要接近一些,教五明的张老师也喜欢五明和红红,经常安排他们两个演节目,五明和红红经常在一起玩耍、玩游戏,什么“小人做饭”、“医生看病”,“小兔子乖乖”等等。
    五明是1966年9月开始上小学的。是在德龙铺街村民办的小学班。
    德龙铺街村小学校最初只有两个小学班,就在德龙铺街上的尾部,与五明父、母亲所在的德龙铺小学,只有一个小操场之隔,从德龙铺小学的幼儿园就可以绕过去,是由两间十分破旧、看着摇摇欲坠的房子做的教室,房子是用木头做的骨架,中间都有木柱支撑。有门的一面面对德龙铺街道,房子两边就是居民住家,房子里面那一面是靠在山壁上的,房子光线十分暗淡,当时没有电灯,光线是从房顶上安的几块玻璃瓦透下来的,下雨的时候四处都在漏雨,房屋地面也是泥地,屋子也十分潮湿,说是小学班,其实什么都没有,没有课桌、坐凳,写字用的桌子、坐的板凳,全靠学生家长自己带。上学的时候,五明父、母把家里一个小方桌带去,还有一张很矮的凳子,放学时,还要将凳子带回家用,因为小方桌本身就很矮,大约80公分高,每个学期结束时,还要将小方桌带回家。等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再带到班上去,五明读小学的时候,大约是坐的第三排,由于是自己带书桌和凳子,所以学生坐着的时候,有的高,有的低,参差不齐。教五明语文的老师是一个民办老师,又当班主任,住在德龙铺光辉大队,名叫云楷,此人中等身材,三十多岁,说话声音很响亮,对学生很好,讲课的时候总是带着笑脸,感觉和蔼可亲。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语文、算术连教材都没有,是由老师手刻的蜡纸,油印成小本本,很粗糙的,油墨味很浓,班上只开语文,算术两科,有时候老师要教唱歌,全是清唱,没有乐器伴奏,上体育课,就是叫大家在小操场上玩,女同学有的跳跳绳,踢毽子,男同学有的拍皮球、玩游戏什么的。语文第一课就是什么标语,当时在五明的印象中,有一个字总是很复杂,不好写,但五明十分热爱学习,回家时,在沙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终于写好了,感到很满意。云楷老师教了一段时间语文,后来又是一个叫志全的人来教语文,也当班主任,云楷是回德龙铺光辉大队村校教书去了。算术是一个姓范的女老师教,胖胖的,班主任是一个驼背,有二十多岁,身高只有150公分左右,是德龙铺街上的居民,在其他人面前,别人都叫他驼背,志全老师的粉笔字写得可以,说话惊咋鼓响的,眼睛也有点向外鼓,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甲亢,志全一直教到五明小学毕业。志全老师好像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五明的小学同学有二、三十个,好多同学的名字都记不住了,现在还记得的同学名字有:家禄、德成、家宽、开明、元光、瑞校、辉玉、文英、纯远等等,他们大多都是德龙铺街上的孩子。
    家禄,住在德龙铺街上,他母亲是面馆里面的服务员,他们应该是好几弟兄姐妹,他好像是占老三。长得浓眉大眼的,后来去当兵,复员后在泸州化工厂上班,后来因病不在人世了。
    德成,五明班上的班长,有几弟兄,他是老二,长得敦敦实实的,在离德龙铺场口上不远的街上住,后来当了德龙铺卫生院的院长。现在已经退休了。
    家宽,他家是德龙铺街背后的团结大队的农民,后来就在农村务农。
    开明,他家住在德龙铺街上,父亲是街上铁匠铺打铁的,个子长得高高的,后来去读了高中。
    元光住在德龙铺街上,后来去当了兵。复员后也参加了工作,现在退休了。
    瑞校家也在德龙铺街上,后来去当了兵,后来在泸州一个单位上班。也退休了。
    辉玉,算是五明班上的班花吧,她长得比较漂亮,身材也苗苗条条的,后来去了黑龙江当知青,回城后好像在攀枝花上班,退休后信佛,是个佛教徒。
    文英,也算是五明班上的第二班花吧,她长得也不错,好像也是当了知青,后来不知道做什么工作。退休后住在泸州城里。
    纯远父母都是德龙铺街上的裁缝,她有好几姊妹,她好像一直都在德龙铺街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