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续12)
作者:山果果9   我的学生生活最新章节     
    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在玉蟾山上,看见崖壁上刻着一首诗,诗云:
    “我问金鏊僧,
    谁名玉蟾寺。
    题自黄涪翁,
    苔蚀银钩字”。
    永洪说,这首《玉蟾寺》诗是明朝状元、家杨升庵游玉蟾山时所题,这首诗留下了玉蟾山得名之由来的珍贵史料。
    永洪说,杨升庵因在嘉靖三年(1524年)“议大礼”,而被贬云南永昌。在他往返云南、四川的十四回中,都要路过泸州,少者住几日,多者住上三五月或半年。侨寓泸州十余年,他热爱泸州的山山水水,爱这里的父老乡亲,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泸州父老乡亲也热爱他,千方百计保护他,把他看作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人,民间传说,泸州的乡亲们都把他当成泸州人了。在玉蟾山,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杨升庵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春节,侨寓泸州的杨状元与朋友们去游玩玉蟾山。他登上半山时,回头一看,冱水河上帆樯云集,渔舟点点,抬头看,只见绿树林中红墙翠竹掩映,古寺金碧交辉,好一幅人间仙境,不禁诗兴泉涌,口占一首七言诗:
    “玉蟾寺在翠微间,
    薝葡林中万竹斑。
    人境由来非物外,
    吾乡远不是他山。
    何须老衲双飞锡,
    愿共诗人一扣关。
    飒爽金风乘兴风,
    团团宝月伴君还”。
    永洪说,杨升庵一行人登上金鏊阁,寺中和尚给他指点当年宋太史黄山谷书的“玉蟾”二字,字迹遒劲豪放,拙中藏秀、秀中柔刚,杨状元赞不绝口。站立岩前,久久巡视诗人书写时的风采。便想打听黄涪翁书”玉蟾”的由来,但一时又无机会,一直没有启齿。到了晚上,只见金鏊阁旁边的灯杆两边已挂上了十六只灯笼,顶端一盏大红灯,共计三十三盏,象征三十三重天。固定灯笼的绳子上还装饰着斑烂绚丽的纸花、纸人、纸马。灯串在风中轻轻摆动,光影摇红,纸花映彩,把金鏊阁陪衬得分外好看。杨升庵此时游廊倚座,见灯杆戟指云天,浮想翩翩,此时,玉蟾寺僧人送来茶点,杨升庵这才请寺僧坐下一叙,打听了黄山谷醉酒书玉蟾的趣事。白天,看了黄山谷字,今儿又听了这传闻,蒙发了泼墨挥亳的雅兴,当即叫和尚撑灯,挥毫泼墨,落笔如神,一气写下了上面看到的《玉蟾寺》五言诗,又在岩壁上书“金鏊峰”三个大字,清隽雅秀,叫寺僧感激不尽。后来,有人在石壁上镌刻了两副对联,把杨升庵与北宋大诗人黄庭坚二人相提并论:
    一联是:”峭壁一孤峰,访黄太史来游,石上已曾留墨迹。
    历年四百载,问杨状元去后,山中谁更唱诗回。”
    还有一联是:“振衣千仞高岗,看石犹龙矫,山自蟾蹭,悠悠猎数海矶、耸岫飞湍,约略当年游约处”。
    “立马三泸古刹,抚鲁直题诗,升庵旧迹,凭吊残关古堡,伤时感事,后先同胞乐忧观”。
    两幅对联深情地表达了泸州人民对两位大诗人大书法家的怀念和赞美。
    永洪指着“金鏊峰”说,“金鏊峰”三个大字也是明朝状元、家杨升庵书写的。相传,当年杨升庵写这几个字,是因为听了乡亲们讲述的一个古老神话传说之后,被感动而提笔写在石崖上的。
    永洪说,传说很多年以前,这儿涨了一场大洪水。洪水把老百姓全逼到了玉蟾山上,乡亲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把泪水都哭干了。有个青年人名叫金鏊,他是一个什么都难不倒的人。他听说龙宫中有颗金针,如果得到它,就可以把洪水通到海里去。于是,他告别了乡亲,乘上木筏去寻那颗神奇的金针。金鏊在水上漂了不知有多少天了。突然,见水面上波浪翻滚,烟雾弥漫,远处听见有人在呼喊:“救命呀,救命呀”金鏊把木筏划过去时,看见一个人一沉一浮的快落下去了。金鏊跳入水中,把落水人救起。一看,是一个女子。原来,这小女便是龙王的女儿,金鏊为了救乡亲们,只身入海寻宝的行动,打动了她的心,便来帮助金鏊的。为了再试一试金鏊的人品,就假装落水,求救于他。果然,金鏊拼死相救,使龙女十分感动。金鏊一听,救起的是龙女,就请她帮助去找到金针。龙女点了点头,说,“闭上眼睛随我来吧。”金鏊把眼睛一闭,便迷迷糊糊跟着龙女到了龙宫。只见龙女将胸前宝石一亮,宫门便开了。金鏊同龙女在宫中找到了金针。举目一看:哪是什么金针,而是一根撑海的大柱子,高不见顶,大如一座山峰,金光耀眼。金针周围,龙王派了鱼兵虾将把守,任何人不准靠近。要想得到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龙女也看出金鏊的心事,对金鏊说,我有办法。只见她将腰间罗帕一抛,一下子就把金针变成了一尺长的小棒,包在罗帕中,递给金鏊,并说:“快拿上它回家吧”。金鏊还没离开龙宫就被龙王发现,被抓到大殿上审问。金鏊向龙王诉说了家乡灾难的悲惨景象,恳求龙王把金针借用一下。龙女也在旁边求情,龙王一听女儿都来说情,便说:“借宝给你可以,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金鏊说:”能借宝贝用一月,就是十件,我也答应你”。就对龙王说:“就请龙王讲罢,我答应你。”龙王说,“你必须在天亮前,为我织出一张拦河的网,否则,宝贝决不借给你”。金鏊答应了龙王。可是,到了半夜,还一点办法都没有。在这龙宫中,用什么线来织网呢。要是网在天亮前织不好,金针借不走,洪水就不能流回大海,又怎样救乡亲们呢?金鏊急得哭起来了。哭声变成了悲伤的歌,把龙女也哭醒了。赶来问金鏊为啥哭,金鏊把织网的事一讲,龙女才知是龙王故意为难他。龙女想了想说:“天亮前要织好一张网,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我的长发来织”。金鏊一听,女儿家头发可不能少,但又有什么好办法呢。龙女也不同金鏊争辩,拔下根根秀发织了起来。天亮了。金鏊向龙王交了网,拿上金针就回到玉蟾山,在洪水中捅了几个大洞,漫天的洪水就流回了大海,乡亲们得救了。龙王把网翻来翻去仔细一看,发现网是龙女的头发织的,把龙女叫出来一问,果然是。龙王一气之下,不听龙女诉说追上玉蟾山,要回金针,金鏊担心洪水会再来,抱住金针不放,龙王施起法术,把金鏊变成了一座山峰。龙女知道后赶来,只见山峰不见金鏊人,便坐在山前不走了,龙王劝,劝不回,龙王说,说不听,龙王火冒三丈,把龙女也变成了一坨石头。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对年轻人,便把金鏊变成的山峰取名“金鏊峰”,把龙女变成的石头叫 “飞来石”。
    五明一行人来到穿山峡石的石壁上的塔林,塔林被杨升庵状元称为:“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嵝尖。”
    永洪说,在杨升庵眼里,玉蟾是川南一颗闪烁光彩的明珠。而掩映在松林中的和尚的石墓塔林更吸引游人寻幽访古。这些石塔,大小不一,高度也不同。有六角形、菱花形、仿锥形、圆柱形、三角形等。塔形造型优美,风格各异,刻工精细。远处望去是树,近看是塔,塔上有树,树边有塔,好似山鹤歇松林,塔群犹如玉蟾戏碧波,为山光平添一色。
    永洪说,关于这片塔群,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圆通宝寺的开山祖师义兴为了在玉蟾山扩建寺庙,招收四方弟子,传经于天下。他不辞辛劳四方化缘重建宝刹,为菩萨重塑金身,开山门那天热闹非凡,有人写了一张条赠送长老。
    玉蟾山石绿浮空,
    春日莺啼关口风,
    松楠十里竹连营,
    金鏊峰上梵王官。
    从此,圆通寺终年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朝山还愿,进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玉蟾宝刹成为川南佛教胜地。
    谁知,玉蟾山的百姓好日子没过多少年,突然战乱四起,年年灾害、民不聊生,寺中香火也少了。有一天,朝中派了一位钦差大臣来泸州,要百姓上交皇贡。一时间,闹得人心不安,百姓们已穷得来一无所有了,哪还有什么皇粮可交,哪还有什么皇贡可上啊。
    百姓们纷纷来到庙中,请义兴长老想个办法,免除百姓皇贡之苦。长老也为此事愁眉不展,手中数着佛珠,心中却在盘算、不交粮,黎明百姓生灵涂炭,交,又什么都拿不出来。长老望着殿堂的灯火闭目参禅,突然想起那日一桩事来。有一七旬老妪来庙中求神拜佛,临走时,送了一张谜帖,说是,遇大难时才打开来看,逢凶化吉。便叫小和尚去取来,打开一看,是一些河旁岸边长的野果。长老看了此物百思不得其解,便双手合十求观音菩萨打救,把谜解开,以解民悬。此时,一位亭亭玉立的白衣女子来到跟前,说,玉蟾山上山下,两河两岸有宝可救一方父老百姓,说罢,化成一阵轻风而去。长老定了定神,清了一下自已的脉,茅塞顿开,走下蒲团,拿上禅杖与小和尚往山前山后一转,果然是野果,又往山下河边走去,两河两岸也是野果,摘一枝来仔细一看,这不是当年解救诸葛亮十万大军的救兵粮吗,顿时,计上心来。
    第二天,长老带上万民册,大小寺僧、尼仲人人背上一袋救兵粮果去见朝庭钦差。钦差见此野果,红似玛瑙、大如佛珠、送入口中一尝,又甜又酸,难以吞下。此时,义兴长老当即与众僧抓起救兵粮就吃,一个个狼吞虎咽的样子、使钦差不解其义。马上询问一小和尚,才知,泸州受灾多年,早在三年前就不见五谷了,就是这野果,长老也规定一日九颗,寺僧们今儿能饱吃一顿,也是感恩戴德了。钦差见此惨状,动了同情之心,当即离开了泸州。不久,朝庭发了一道圣旨,泸州一方百姓免交皇贡三年。
    永洪说,义兴长老为民请命,免除生灵涂炭,恩德无边。老百姓都来感谢他,为父老乡亲办了一件好事。很多年以后,长老圆寂,老百姓在玉蟾山上选了一块宝地,为他修了一座墓塔,塔的四周还用石栏杆围起来、种了许多松树,柏树,以此来纪念这位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和尚。以后,每逢二、六、九月山上办庙会,人们总要来到塔前悼念他,年年如此,代代相传,义兴的塔墓越来越大,越来越壮观了。
    永洪说,后来,寺中的其他和尚圆寂了,也在圆寂时嘱附寺僧,也要埋在义兴长老塔墓旁,沾点长者的光,也要修建一座墓塔,塔的地点还要紧靠义兴长老的六角塔墓。时间长了,寺中就立下一个规矩。凡是寺僧死了,都埋在这片松林之中。从此,这儿的石塔越修越多,样式越修越奇,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四方的、三方的、六面的、人面的,还有尖顶的、圆顶的、棱形的,有两级三层的,三级四层的,在这片松林中形成了玉蟾塔林、十分壮观。
    五明一行人看见玉蟾山西隅,有金鏊峰拔地而起,孤峰独秀。四周古树与青藤缠绕,犹如绿色碧玉,岩壁间,飞泉瀑布,几如银线飘垂、峰顶有座金鏊亭子,亭子修得十分别致。古往今来,吸引无数骚人墨客登临揽胜,吟诗唱和留下千古佳话。
    永洪说,有一天,时称为”嘉靖七子“之一的张居来到泸州,请侨居在这儿的杨升庵为他父亲撰写《墓志铭》。杨升庵欣然答应了,便约了泸州的经学家曾岷野在金鏊亭中为张居来接风。
    三个才子一见如故人,张居来酒过三巡有点耳烧面热,见玉蟾山犹如蛟龙横卧,山势雄居一方,山中林木葱茏,泉流曲润,水声淙淙,琴蛙伴唱,真是无须写诗皆成诗,无心作画也成画。遥看山中玉蟾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暗叹,泸州真是个好地方啊!三人在亭中开怀痛饮,各诉衷情。
    永洪说,经学家曾岷野是一位有功不得禄的忠贞耿耿之士,正德丁卯年(1507年)就中了省试第五名,次年中进士,授官户部江西司主事。他怀着对国计民生的无比忧虑之情,冒着丢官而不顾,毅然条陈八款,直谏皇上。可是,宦官刘瑾窃弄国权,使他遭到报复和迫害。终于贬谪江西建昌,曾岷野联想这些更加气愤,不禁又连饮数杯。杨升庵劝道,说,“世上多曲折,处处皆一般,唯有山水之乐,最能陶情冶志,你在建昌府有功,可权臣滥权,你有为国兴邦的条陈十条又何耳”?张居来说,“少岷兄,升庵说得好,‘君不见,褦襶郎,冰山子,赤日红尘汗如洗,炙手权门争齚指‘。来,来,来,对酒当歌。”
    永洪说,三人在亭中,你劝我一杯,我敬你一杯,不觉酩酊大醉。此时,杨升庵也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薄薄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但总不承认自己已喝醉了、站起来,把杯子一端、仰天大笑,说:“张兄,少岷兄,我哪里是醉了?兄弟之情,能叫我醉,知已之心,能叫我醉,山水之美,也能叫我醉,而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要是真醉了,也只不过是因愤懑,借酒消愁。借酒装疯,出出气罢了。”张君来接上话头说:“我来凑一段四言八句吧,
    为官清正乐岁丰,
    每将友朋会亭中,
    泉香鸟语还依旧、
    金鏊亭中三醉翁。
    二位仁兄,来一醉方休。”说着,又饮了一杯。诗一出口,众人拍手叫好,连同书童、丫环们看见这三位才子一个个东摇西晃的醉态样子,忍不捂着嘴大笑起来,真是其乐无啊!
    永洪说,金鏊亭中三才子饮酒吟诗的事,很快就传米玉蟾寺僧耳朵里,长老爱诗如宝,爱才如命,派和尚请三才子来庙堂一叙。三位才子在玉蟾寺内吟诗,作赋,联诗唱和,作画泼墨。挥毫题诗的趣闻,一直在泸州人民口中流传。
    五明一行人在玉蟾山中之还发现了一个宝贝——何首乌,玉蟾山上奇峰突起,一年四季山上奇花异草长满山前山后。凡到玉蟾山来游玩的风流名士,朝山拜佛的香客无一不到山中采花采草,以此为趣。山中采花容易,而采药就不那么容易了。
    永洪说,相传,有一年,杨升庵状元的旧病复发,经泸州城中医生瞧脉之后,无法下药。这是为什么呢?只因杨升庵状元年迈体弱,加之往返川滇千里之遥,餐风饮露,得了一身老病,身体太弱了。
    杨升庵不相信自已的病治不好。他听说玉蟾山上有一种药能治百病,便打起精神,手持采集杖,脚穿登山鞋,与书童一道上玉蟾山采药。
    主仆二人登上玉蟾宝刹,拜望寺僧。寺僧一看,是杨状元,连忙请进庙堂一叙。才知状元是为采药而来,但他又不知药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药才好,故进庙请教。
    寺僧闻后大喜,古人云,圣人也要求教人,便给杨状元讲了个山中之宝的故事。
    寺僧说,山上有样药实为稀奇古怪,在地下长了五十年挖出来只有拳头大,如果用此药服用一年,头发转青,若挖到生长一百年的,就有碗那么大,服用一年,肤色好看,颜色红悦,如果要是挖到一百五十年的就有盆子那么大,服用一年颜如童子,行走如奔马,要是挖到三百年的就有量谷子的斗那么大,久服就会成仙”寺僧越说越神,越说也越玄了。杨状元请问寺僧,此药何处,寺僧笑了笑说了一首顺口溜:
    ”此药长在石缝中,
    多情株藤紧相逢,
    上红中空老来硬,
    历尽寒暑何首乌“。
    杨状元一听,寺僧把药名、药样、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都讲了,当即告辞了寺僧,主仆二人上山找药。谁知,从早上一直找到黄昏,也不见何首乌的影子。主仆二人便在山野间的石头上饮酒解渴。朦胧中,看见石头缝中有两株藤子相距数尺远,藤子忽然相交,缠在一起。一会儿又自动松开,呆一会儿两株藤又缠在一起。书童见此情景,大叫起来,“状元公,快看,快看,两株藤子绞在一起了!”杨状元盯睛一看,果然是交藤,这不是寺僧说的,“多情株藤紧相逢”吗。主仆二人又惊又喜,立即点上火把,顺藤往下挖,挖下去三尺深,真的挖到一个碗大的象木苕那样的东西。杨状元在灯下仔细一看,上无须根、表面红棕色,凹凸不平,有皱纹和纵沟。按寺僧所说,这碗大的就长了一百年了。看来,我杨升庵是死不了啦,百年何首乌都被我找到了。第二天就叫书童切成片子,切开来一看,犹如云锦花纹,状若天然的彩色图案,真是美极了。从此,杨状元每天一早便空肚以酒服送。连服三天之后,杨状元感到身上的病好多了,周身也不疼了。又服用了十天,就感到人的精神大振,食量也逐日增加。百天之后,花白的头发也变得乌黑发亮,苍老腊黄的面容也变得来光彩焕发。连杨状元自己也不敢相信。再看书童,每天只吃了点切何首乌时落下的粉末,长得来眉目清秀,红光满面,一天干到黑的事也不知劳累。这才相信何首乌果然是药中之宝。杨状元为此写了一篇介绍玉蟾山何首乌的文章,来说明自己服此药后,乌须发、壮筋骨、益寿延年。玉蟾山上的何首乌经杨状元这一传,便成了玉蟾山山中一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