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元宵节送灯
作者:大漠流风   回山乡,媳妇儿,咱不为王谁为王最新章节     
    对于这次回家,纪兰凤比谁都心急。
    不为别的,她惦记着托付徐支书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老太太收拾好东西,拎着大包小包,从里屋走了出来。
    钱亦文问道:“妈,就回去住两天,你咋收拾这么一大堆东西?”
    纪兰凤说道:“这孩子,跟气儿吹的似的,才买几天的衣服,就穿不了了。
    “送回去,搁起来。”
    钱亦文笑道:“小了就扔了吧,你还指着英子给你再生个三孙子啊?”
    老太太一皱眉头:“啥三孙子五孙子的,多难听!
    “生不了三孙子,将来还不得有重孙子吗?”
    钱亦文手托着下巴,瞅着老太太,没言语。
    这老太太,还真是敢指望。
    你重孙子能穿你这个吗?
    孙子媳妇儿的意见,你争取了吗?
    大爷终于来了。
    坐上了车,前后挪了挪座椅,嘟囔了一句:“你这玩意儿也太挤巴了……”
    “大爷,那能有你的大吉普宽绰吗?”钱亦文笑道,“就这……还不是我的呢。”
    大爷看了看钱亦文:“自个儿整一个吧!
    “老开人家的,算咋回事儿……
    “缺钱?”
    钱亦文说道:“大爷,钱倒是有。不过,现在得往投资方面用。”
    “倒是这么个事儿。”大爷听了,点点头说道,“打算啥时候去燕京?”
    “大爷,等我们回来后,要是松井荣之还不来,我就动身。”
    “用我去吗?”
    钱亦文想了想,说道:“大爷,有你一起去,自然是好。
    “可你不是都给我搭好桥儿了吗?
    “岁数大了,我就不折腾你了。”
    大爷一边看着窗外,一边嘟囔了一句:“还没老到那地步!”
    “停停停,靠边!”大爷突然叫道。
    钱亦文反车停车停在了路边。
    路边的小摊儿,就地摆放着很多五颜六色的小灯笼。
    虽然都是手工做的,但看起来也有很精致的。
    车子停稳,大爷一开车门,钱多先钻了出来……
    那些小摊的摊主,一见从轿车上下来一个戴水獭帽的,当时都来了精神。
    那小手摆得就跟电风扇一样,都看不出个数儿了。
    大爷左右看了看,径直走到一个老汉跟前,蹲身拿起一只灯笼来。
    老汉的灯笼,和左右两边卖的灯笼比起来,形象上毫无优势。
    就如他那一身破棉袄破棉裤,和他的开花狗皮帽子一样,并不光鲜。
    “多少钱一个?”大爷问道。
    “一块钱仨!”老头一边左右看了看,一边说道,“大兄弟,实惠着呢。”
    大爷抬头看了他一眼:“有点贵呀!
    “你这一大张纸,能糊七八个吧?”
    老汉说道:“大兄弟,材料倒没多少钱,但这玩意儿费工啊!
    “我们老两口子从八月节就开始劈箭杆子(高粱杆儿)……”
    。一块钱三个,贵吗?
    大爷瞅了老汉一眼:“你今年多大岁数啊?”
    “五十八了。”
    “那你得叫我一声大哥……”
    “啊?”老汉略有些惊讶。
    这大兄弟,不能是专门来找便宜的吧?
    正想着,大爷的一块钱,已经递了过去。
    钱亦文拿了三个灯笼,放进了后备箱。
    “小伙子,送你一盒洋火……”老汉乐颠颠地追过来,递上了半盒呼兰火柴。
    坐回车里,钱亦文嘿嘿笑道:“大爷,你让人家给黑啦……”
    大爷瞅了一眼钱亦文:“咋说呢?”
    钱亦文说道:“旁边的,我眼瞅着人家卖一块钱四个,糊的还好。
    “你这一块钱三个,还不如人家那个好看。”
    大爷盯着他问道:“挺大个岁数,你看那手冻得……
    “我问问你,你哪儿差那两毛五分钱?”
    钱亦文笑了笑,没敢多说话。
    大爷的数落,还没完:“再说,我问你,咱们家就三块坟,你买四个干啥?”
    “大爷,庙上不是还得送一个吗?”
    “哎呀!”大爷一拍脑门,“咋把这事儿给忘了呢……”
    “那要不……咱再回去?”
    大爷一拐棍杵在了钱亦文的肩膀头子上:“你那汽油,就那么不值钱?
    “为了一个灯笼,来回溜儿着玩?”
    寻思了一下,说道:“家里那么多人呢,再糊一个,能费啥事儿……”
    ……
    三合堡大队部里,冷冷清清,只有新上任的会计一个人在值班。
    新会计姓葛。
    老葛头儿的儿子,葛君兰的弟弟……
    葛君平见了钱亦文,忙上前打招呼:“哥,回来啦!”
    钱亦文一边答应一边问道:“你在这儿干啥呢?”
    葛君平嘿嘿一笑:“拿鸭子上架,我当会计了。”
    钱亦文一边说着恭喜的话,一边想:这个架,是什么鸭子都能上来的吗?
    老葛头儿指不定下了多大功夫呢!
    “徐支书呢?”
    葛君平说道:“你请的专家来了,徐支书他们都在供销社呢。”
    赶往供销社的路上,钱亦文想,徐支书那屋儿,不比供销社大多了,怎么还跑那儿去了呢?
    想了一下,明白了。
    徐支书外表憨厚,但考虑事情还挺周全的。
    把这事儿从大队部挪出去,避免了村上给钱亦文站台的嫌疑。
    嘿嘿,领导不管多大,考虑问题的角度就是和老百姓不一样。
    徐支书见了钱亦文,忙着过来打招呼:“咋这么晚才到家?我们这都快完事儿了。”
    钱亦文一看,专家已经合上了书本……
    专家比他动身早,在柞树沟已经给那儿的人上了一天的课了。
    今天一早,是赵奎中把他带过来的。
    钱亦文和专家打过招呼后,徐支书和李得富把钱亦文拉到一边。
    徐支书说道:“那房子,我给你透过话儿了……”
    “他咋说的?”
    徐支书苦着脸说道:“他一听说给四百块钱,把你李叔给好顿骂。”
    钱亦文一脸歉意地对李得富说道:“李叔,真是不好意思,还让你跟着挨骂了。”
    李得富笑笑说道:“事儿能办成,挨点骂没啥。”
    钱亦文又问道:“那他打算多少钱卖?”
    “他说少不了七百五,要是给不到这个价,我看是真有要扒了的心思。”
    车里,纪兰凤听了一会儿,把孩子放到车座上,走了下来。
    “徐支书,那也不能他说多少就是多少。”
    徐支书见了纪兰凤,赶忙笑着搭话:“三嫂子,那你看给他回多少合适呢?”
    “六百!”纪兰凤说道,“他八百买的,住了四年,也够意思了。”
    “行,那我再给他回个话。”
    “这点儿事儿,还得老麻烦你。”纪兰凤笑着说道,“正好大哥来了,一会儿上家喝酒去吧。”
    徐支书说道:“不了,闺女回来躲灯来了,在家等我回去吃饭呢。”
    <ps:躲灯,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家里,二大爷和四叔,正为黑天后的撒灯做着准备。
    二大爷把一桶废机油倒进破洋铁盆子,里面拌进了谷糠和苞米瓤子。
    传统的习俗,元宵节不光要给祖宗送灯儿,还要在房前屋后撒灯。
    大爷瞅了一眼,对二大爷说道:“买几根蜡多好。
    “这玩意火苗子这么大,到处都是干柴禾,别再拢着喽……”
    二大爷说道:“这么大风,洋蜡不行。”
    大爷把那个小红本儿递了过来:“给你,这东西搁你这儿吧。”
    “我要他干啥?”
    “不是每个月都能领几块钱吗?你跟老四买烟抽吧。”
    二大爷瞅了一眼四叔,没有伸手去接,嘟囔了一句:“你留着吧,又不是我们拿命换来的。”
    大爷白了他一眼,把本子撇了过来,差点掉进了油盆子里。
    “我哪缺那几块钱!”
    大爷看了看天,说道:“走吧,趁亮。灯亮的晚,虱子该抓不净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相信,元宵节在坟前点一盏灯,有助于先人们清除身上的寄生虫……
    只是,也不知道那边的科技与狠活发展得怎么样了?
    要是也和这边一样,虱子也应该灭绝了吧?
    反正,这边是连篦子都用不上了……
    以前,家家得有一个这东西,用来清除头上的寄生虫……有时候要在篦齿上勒上细线,有人知道为什么吗?
    坟地里,大爷看着钱亦文逐个坟头点亮灯笼,笑着说道:“今年富足,都是双份的。”
    家里没想到大爷会买,已经糊好了灯笼。
    四叔从兜里摸出两个双响子,递给了钱亦文。
    双响炮,在龙凤沟上空炸响,惊动了旁边的人。
    钱亦文听到不远处有人说话,问二大爷:“我记着咱迁坟的时候,这旁边没有坟哪?”
    二大爷哼了一声:“死刘忠,咱们迁完了坟,他把他家那几把王八骨头也挪这儿来了。
    “听说,还是上县里找的阴阳先生……”
    四叔往那边一指,生气地说道:“你看看,这不是想压咱们一头吗?
    “你等我有闲工夫的,非给他撅了不可!”
    钱亦文放眼望去,正好在他家坟地的上边。
    单从地势上来说,还真有这个意思。
    当下,笑着说道:“二大爷,四叔,日子能不能过起来,在这个吗?”
    大爷在一旁听得明白,笑笑说道:“活人不往好道上走,想靠死人过上好日子,这不是虎人干的事儿吗?
    “缺德带冒烟的,就算给他冻到珠穆朗玛山尖上,不也是白扯?”
    大爷的话,正合钱亦文的心思。
    钱亦文往刘忠家坟地那边看了一眼:“走!
    “咱回家过咱的好日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