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彼此相助,同图匡复
作者:黄小邪写桃花   大唐宠妃:我在东宫陪三郎最新章节     
    因为精力不济,武则天没有多作停留。
    她在明堂看罢歌舞,又在二张的陪同下沿途赏了一会儿花灯,就直接回了长生殿。
    至于设在九州池的元宵宴饮,武则天干脆就准备没出席。
    她累了,也懒得去面对那些聒噪的老臣,不肖的子孙。
    那御史中丞宋璟就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每次看到她,还要追问二张谋反的事情,真是没完没了……
    而那几个老臣,则句句不离太子监国,个个都盼着她早死……
    若在以往,武则天早就惩治他们了,可是眼下,她已经懒得再和他们计较。
    眼不见心不烦,武则天干脆避而不见。
    反正如今也算国泰民安,边境上,突厥、吐蕃都算安分,朝堂上,有二张和武家的侄子们帮她盯着,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不过,武则天携着二张回长生殿好生歇息去了,等在九州池的太子,还有一众李唐老臣们却傻眼了……
    今日元宵佳节,陛下难得走出迎仙宫,他们早就翘首以待,等待传唤了。
    可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她竟然独自前去明堂祭典,竟然没有让太子或者相王同行,却只让二张陪同?
    虽然今日不是什么祭祀大典,可是让二张随行明堂,这似乎不是一个正常的信号。
    不仅如此,她还观赏了许久都未演出的宫廷十万乐舞……
    要知道,这宫廷十万乐舞就是大周帝国的宫廷雅乐,颂扬的是女帝的丰功伟业,希冀的是大周帝国千秋万代……
    圣上的心思素来难以捉摸,政局瞬息万变,难道她还政李唐的心思又动摇了?
    在这特殊的时刻,人们敏感的神经被挑逗了起来,一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本来还想等陛下赴宴的时候,探听一下圣意,督促一下太子监国的事宜,结果圣上干脆连宴会也不出席了。
    等了一场空的臣子们,遥望着迎仙宫的方向,神色忧虑,忧惧不已。
    陛下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这两年又一直缠绵病榻,在这皇权交接随时可能发生的时刻,她既不让太子监国代政,也不让相王尽孝床前,唯留二张兄弟侍奉身边,这无疑是个传位不明的讯号。
    无论是李家兄妹,还是朝廷大臣,最怕的就是武则天在体衰昏聩,或者骤然驾崩的情况下,那二张“携天子以令诸侯”,假传圣旨,自立为王。
    又或者,这二张兄弟与武家子侄强强联手,那么朝局就可能发生惊天逆转……
    无论是传位二张,还是传位武家,对李唐皇室而言,都是灭顶之灾。
    天下思唐已久,好容易争取来的李唐复兴眼看就要实现,如今却因为这两个面首变的晦暗不明,朝堂乌烟瘴气,实在是让人痛心不已。
    终于,有个老臣坐不住了。
    这位须发皆白的八旬老人,几个月前刚刚就任宰相,他就是张柬之——当年狄仁杰向武曌数次举荐,临终托付的李唐老臣。
    说起来,张柬之沉勇有谋,老而弥坚,和武皇一样年迈,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
    不过,张柬之的身体要比武皇好多了。尤其是他拜相以来,精神矍铄,眼神里总是闪着异样的神采,
    当年,如果不是狄仁杰在武皇面前屡次举荐,大力推举,籍籍无名的张柬之绝不可能在年逾八旬的时候入阁拜相。
    武则天素来看重狄仁杰,所以对他极力推荐的张柬之,自然也是格外看重。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八十余载的沧桑岁月染白了张柬之的须发,但却不曾湮灭他的匡复李唐之志。
    这些年,他看着李唐王器被窃,看着大周帝国兴起,看着女主当权,这朝堂几十年发生的流血和谍变,他全部都看在了眼里。
    不得不承认,武曌确实是英明之主,她的能力和光芒甚至掩盖了高宗,还有她的几个皇子。
    大周建立以后,上不斩唐祀,下不绝唐祀,所以对于武曌的篡权,老臣们虽然心痛,还是慢慢的接受了,并不以武周为伪朝。
    可是,他们虽然不排斥武周政权,却也不忘唐德。
    武曌权欲再大,终究会老去的,就像他自己一样。到时候,这个朝堂也该交还李唐了。
    当年,武家子侄对太子一位虎视眈眈,一度威胁到了东宫皇嗣。还好,武曌看透了武家子侄的平庸,难堪大任。
    后来,在狄仁杰的劝解下,武皇终于决定还政李唐,从房龄接回了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
    随着太子之位尘埃落定,朝野形势也十分明朗,他们都以为,武曌西去后政权的和平交接,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归政李唐,既是人心所向,亦是武氏的选择。
    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待武皇西去之后,太子继位,李唐复兴,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是没想到,如今出了这二张兄弟……
    这两个面首,原本还只是秽乱宫闱,如今气焰熏天,竟然插手前朝政务,弄的满朝乌烟瘴气,全是阿谀奉承之辈。
    眼看国家前途未卜,张柬之再也坐不住了,他想到了狄公临死前的嘱托……
    他不知道武曌还能活多久,但是他自己怕是没有多少日子了。
    狄公已经去了,这满朝老臣也就他年岁最长,他这把老骨头,也到了为国效力的时候了。
    ——
    其实自从张昌宗谋反一案不了了之以后,张柬之就看透了局势。
    古往今来,多少英明君主,到了晚年却变得耽于享乐,昏聩荒诞,酿下大错,如今武曌也到了这个地步。
    在二张一事上,她明目张胆的偏袒保护,视百官如无物,置律法而不顾,一错再错,毫无原则,让张柬之对她的执政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与焦虑。
    他明白,如今想要顺利接班掌权,必须除掉二张兄弟。
    为此,张柬之甚至想过,派人刺杀二张。
    可是,这个举动怕是治标不治本。
    因为一旦因此激怒了武则天,迁怒于太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当年因为邵王李重润和继魏王武延基说了二张的几句闲话,就触发了雷霆之怒,几人因此殒命……
    如果暗杀二张,以武皇在二张上匪夷所思的表现,她会做出什么样的激烈反应,会不会放过太子、相王,谁也不得而知。
    所以,他们不敢冒险。
    再者,就算杀了二张,还有梁王……
    只要太子一日不登基,不继位,武家的子侄,自始至终都是隐患。
    所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既可以除掉二张,又可以直接让太子继位。
    思来想去,张柬之终于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但可以一举除掉二张,而且可以一举光复李唐——那就是兵谏逼宫。
    虽然废黜武氏并非他的本意,但鉴于目前混乱的时局,诛杀二张,伺机废武,让太子登上皇位,顺应众望,对国家社稷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好在如今的朝堂之上,李唐派的势力已经足够和二张抗衡。
    主意一定,张柬之就开始布局这盘棋了。
    不过,张柬之的这盘棋,其实是接手狄仁杰的棋局。
    如果说武则天最善布局天下,那么狄仁杰也是一位弈坛高手。
    当初,狄仁杰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下了多大的一盘棋,如今才慢慢清晰了起来。
    在他生命里的最后几年,他举荐过的那些门生故吏,就像插入朝堂里的一个个楔子,隐晦而坚定,不经意间布下了光复李唐的主力格局。
    如今他们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在张柬之的联络下,瞬间盘活了复兴李唐的棋局……
    尚未拜相,张柬之便在拥李派大臣中迅速物色了四个人,作为此次政变的核心成员。
    他们是太子右庶子崔玄暐、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中台右丞敬晖和司刑少卿桓彦范。
    之所以选定前两位,是因为他们一个代表太子,一个代表相王。身为皇子,身份特殊,不便亲自出面,就派出一位代表代为行事。
    毕竟,此次政变的目标是匡复李唐社稷,因而太子李显自然成为此次行动最重要的一面旗帜。
    而之所以选定后两位, 则因为他们几人都是狄仁杰举荐入朝的。
    大家同出狄公门下,意气相投,立场一致,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形成了此次兵谏的核心领导集团。
    不过,想要兵谏逼宫,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所谓手中有枪,心中不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张柬之自然也是得的。
    彼时的禁军力量分成两支:一支是南衙禁军,驻守皇城,保卫京师;一支是北衙禁军,驻守皇宫,保卫皇帝。
    南衙禁军自不必担心,因为他们的最高统帅正是相王李旦,完全是自己人。
    如果政变开始,整个外围京城的局势都可以交由李旦和袁恕己掌控,根本不用担心。
    而北衙禁军的最高统帅是左右羽林卫大将军。
    其中右羽林卫大将军是李多祚,他是靺鞨人,曾追随裴行俭出征西域,在高宗时便崭露头角,所以一直感念高宗的知遇之恩,又和张柬之有过旧交。
    张柬之利用这一点,成功策反李多祚,约定彼此相助,同图匡复。
    搞定了右羽林军大将军,接下来就是左羽林军大将军了。
    这就比较难搞了。
    因为左羽林军大将军正是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而此人如今是二张的党羽……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张柬之没有去动武攸宜,而是曲线救国。
    他利用职务之便,刚刚拜相,就把他的心腹桓彦范、敬辉等人安插在了北衙禁军,分任左右羽林将军。
    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武攸宜的军权就被架空,变成了光杆司令。
    至此,张柬之一党也就彻底取得了军队的掌控权,政变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些日子,在张柬之的筹谋联络下,经过一系列周密部署,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牙朝臣同心协力,计划基本万无一失了。
    关于发动政变的计划,其实张柬之早就让敬晖等人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太子,密陈过政变计划。
    不过太子一直在犹豫,他推说母亲病重不宜惊扰, 所以尚未确定下来。
    其实张柬之明白李显的担忧,他并非是真的孝道,只是依旧对武皇抱有期待。
    谁都知道,如今的武曌犹如落日的余晖,照不了几天大地了。而身为太子,登基即位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只要等个一年半载就行。
    现在搞了政变,如果成了还好,不成就要被灭三族……而且,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承担不孝不忠之名。
    对李显而言,似乎多此一举,所以他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然而,依今晚的形势来看,大周帝国的政治已经到了变革的临界点,他们不得不行动了。
    想到这里,张柬之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将他那坚定的眼神投向了太子和相王。
    太子触到了他的目光,有些慌乱的低下了头;相王则是若有所思,轻轻叹了一口气……
    他们没有说话,却已经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
    当夜,宰相府内,一场密谋再度展开……
    太子和相王已经首肯计划,政变师出有名,“诛杀二张,匡复李唐”的大旗有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施细节了。
    外围都已安排完毕,但想要万无一失,长生殿里也不能疏忽。
    那就是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她启用自己早就潜藏在长生殿的力量,让那些宫女们隔绝宫内外的消息,同时监视武皇和二张的一举一动,以免打草惊蛇。
    当然,此番政变事关重大,了解整个计划详情的没有几个,长生殿的那些宫女更是一知半解,只知执行命令。
    至于武牡丹,因为太子对她的疑虑,已经被排除在此番计划之外了。
    一切就绪之后,张柬之请示了太子,把行动时间定在了七日后。
    七日后,帝国未来的命运,将在这一天见出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