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作者:黄小邪写桃花   大唐宠妃:我在东宫陪三郎最新章节     
    刚刚送走薛崇简,临淄王府又迎来一人。
    此人一进门就大言不惭,毛遂自荐,要做临淄王的军师。
    好巧不巧,眼下李三郎还真需要一位谋士。
    因为对三郎而言,张暐虽然巧谋多智,却因初到长安不久,人生地疏,筹谋起来终究有些不得其法。
    至于李宜德、王副将等人,则是勇大于谋。
    三郎知道,当年神龙政变之所以成功,宰相张柬之的深谋远虑功不可没。
    眼下,他去哪里找一个“张柬之”呢?
    牡丹心思缜密,可眼下不在身边;林远智勇双全,却不能为他所用……
    就在李三郎一筹莫展的时候,没想到这人就送上门来了。
    ——
    来人名叫刘幽求,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朝邑县尉,但李三郎对他颇为敬重。
    要知道,当年神龙政变诛杀二张之后,武家余孽未尽,就是这个刘幽求再三劝谏,要张柬之借着神龙政变的余威,一鼓作气,诛杀武三思,可惜张柬之没有听他的劝。
    当时刘幽求就曾放言——斩草不除根,张柬之等人日后将死无葬身之地。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果然,张柬之很快就被武三思除掉了。
    正因此事,李三郎对刘幽求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有意结交。
    说起来,刘幽求这人虽足智多谋,却恃才傲物,眼高于顶,也正因此,这些年他官场蹉跎,郁郁不得志,眼看年过半百,还是一个小小县尉。
    怀才不遇的刘幽求自然不甘一生就此度过,这些年冷眼旁观,一直在等待机会。
    鸟择良木而栖,贤臣择名主而仕——如今乱世机缘,刘幽求早就看出韦后难成气候,也在暗中寻找值得自己效力的明主。
    除了韦后一党,李唐皇族里当属相王和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终究是女流之辈,相王虽德高望重,可这些年早就被磨灭了锐气,如今更被韦后严加防范,如同笼中困兽。
    还好,李家有个野心勃勃、从不安分的临淄王。
    乱世君择臣,同样也是臣择君——同样,对于临淄王李三郎,刘幽求早就有意靠拢。
    郎有情,妾有意,只待一个时机。
    如今先帝驾崩,韦后坐大,刘幽求知道临淄王定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早有谋划,只等他从潞州归来。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相谈甚欢,刘幽求当即被李三郎奉为上宾。
    很快达成了共识。
    对于临淄王的赏识礼遇,刘幽求自然要投桃送李——他向临淄王陈明利弊,剖析李重俊的失败教训,借鉴神龙政变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诸多良策。
    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师出有名。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师出有名,则无往不利;师出无名,乃自危之道。
    三国时期,实力最弱的蜀国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可以和魏、吴抗衡,就是沾了“师出有名”的光。
    如今天子已立,新帝登基,韦后奉诏摄政,也算名正言顺——临淄王想要兴兵,如果没有一面响当当的正义之旗,那就是犯上作乱,搞不好会和李重俊一样的下场。
    而放眼李唐皇室,最有号召力的非相王李旦莫属。
    身为武则天的儿子,先帝李显的弟弟,小皇帝李重茂的皇叔——既当过皇帝、又做过皇嗣的相王李旦,在天下臣民的心中,就是李唐皇族屹立不倒的大旗。
    而李隆基作为相王之子,自然可以举起相王这面大旗,利用相王的影响力,异军突起。
    如今的韦太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篡权称帝之心已经天下皆知——若以“诛杀韦氏匡扶社稷,拥立相王以安天下”的名义兴兵,定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对此,李三郎深以为然。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三郎年轻气盛,只知军权的重要,一心结交军士,却忘了这些看似虚头巴脑的口号,反而是兴兵成败的关键。
    如此一来,因为韦氏篡权作乱,此番兴兵就是平定内难的正义之举。
    虽然李三郎很想以自己的名义举旗作战,但他也明白,自己这个初出茅庐的临淄王,在长安城并没有多少威望和号召力。
    那些在潞州之时牵强附会的祥瑞之说,哄哄潞州民众还可以,在藏龙卧虎的长安城,就不值一提了……
    如果不自量力,贸然行事,怕是会落得太子李崇俊一样被临阵倒戈的下场。
    所以,父亲的这面大旗,李三郎扛定了。
    ——
    不过,关于政变一事是否提前告知相王,两人有了一些分歧。
    在刘幽求看来,举兵一事应当提前告知相王,必要时还要请相王出面,以安民心。
    但李三郎当场否决了他的建议。
    知父莫若子,父亲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再清楚不过。
    如果父王有血性,当初就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母妃被杀,却连一句话都不敢问,害的母妃至今尸骨无存……
    这些年,三郎虽然从未提过此事,也能理解父亲当时的处境,但在心里始终有个结。
    在三郎看来,父亲这半辈子都太谨慎,太隐忍了。
    想要让他举兵政变,怕是只能等韦氏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
    可真到那个时候,就太晚了。
    所以,李三郎不同意提前知会相王。
    “父王生性谨慎,定不会赞同举兵一事,依我看,无需让他知晓,免得担惊受怕。此番举兵,不成功则成仁。如果功成,则福归于王,如果兵败,也不牵连于他。”
    刘幽求闻言,心里有些嘀咕。
    在他看来,临淄王这话说的好生奇怪。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和相王乃是父子至亲,如果真的兵变失败,相王即便不知情、不参与,也难逃罪责,又何来牵连一说?
    这些话,刘幽求自然不能明说,只能再行劝谏。
    “王爷此言差矣,记得当年神龙政变之际,先帝也是踌躇再三,还是众人合力将之抬出,扶上马背,众将士见之,无不欢欣鼓舞,终致功成。如今相王正是将士们的旗帜和主心骨,有他在,最能鼓舞军心,事半功倍。”
    眼看刘幽求不解其意,坚持己见,三郎只得态度强硬的再次拒绝。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如今相王府已被韦后严密监视,稍不留意就会走漏风声,若派人前去联络相王,定会惊动韦氏,届时怕是得不偿失。”
    刘幽求一听,临淄王此番说得还算有理,这才作罢。
    也是,现在的相王被韦后严防死守,哪怕打个喷嚏,韦后那边都能听的一清二楚,让他参与政变,实在太容易暴露行迹。
    反正临淄王是相王之子,纵使老子不出面,儿子也能借着他的威望行事。
    于是,刘幽求和李三郎达成共识,兵变一事要瞒着相王秘密进行。
    至于太平公主那里,薛崇简已经回去沟通,只待回音了。
    两人相信,以太平公主的心高气傲,她定然不会坐以待毙,也不会向韦后献媚讨好,她的加盟几乎是板上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