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茶童安梓
作者:澜若般若   幻世之靖王妃外传最新章节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苏子越一袭素衣,缓缓行在青山环抱,溪水绕流的书屋亭榭间,不时与路过的学子含笑见礼。
    宽阔的草坪屹立着几方嶙峋巨岩,百年古树垂荫而绕,岩上字迹刚劲秀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如古来圣贤,令人高山仰止。
    少年神情肃然地驻足,行礼,凝视片刻,道:“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此乃我梦寐以求之事。”他的身后,是两个挑着行李的仆从。
    苏容若神情悠然地立在他的身边,脑里却不停地开小差:都童和楼烦勒勒金瞳歃血结盟,已说服他在休屠南下时消极应付,毕竟,两部绝无可能立即断交。
    她前月在周尔旦家附近买下一个院子,招邻街妇人纺羊毛,织中衣,保暖且轻便,精致的供云裳出售,其余的则当御寒物资送去勾维。
    这一措举为周家的邻里们创造就业,增加收入,尔旦一家得到众人尊重,对她更是感激不尽。
    被阿诺救过性命的小九,坚持要跟恩人去勾维从军,苏容若怕他上战场危险,便培训他的厨艺,差去照顾两人的饮食。
    阿禧机智灵巧,协助西门昭负责外围事务,和她往来议事的全是他,除了重大事宜以密约写成,其余则文若其人那般谈笑风生,跳脱活泼。
    阿诺忙于练兵,几月过去,只给她捎过一封短信,语意平淡如白水:诸事顺利,物资甚合心意,多谢。秋冬将至,珍重。
    杞木和天昊得到探子回报:今年休屠部比往常更为嚣张跋扈,常到楼烦及其他部落抢劫掠夺,引得各处怨声载道。
    苏容若却知,其中不少是阿禧在捣鬼,兰多等人曾在休屠奴隶营,他们回到突厥就招集数百族人,暗中听阿禧指派,扮成休屠人做强盗得心应手。
    此外,与赫连和突厥接邻的宁都等小国也在边境军演,还有上千民工被招到勾维不远处建关,听说那处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杞木和天昊由此断定,休屠此次必定惨败。再问苏容若的意见,她见时机成熟,说出“远交近攻,机不可失”的建言,引得两位长老齐声称赞。
    苏容若至此心内安定:有高句牵制,肃关倚援,楼烦上层消极,下层怨恨,再加充足的后勤,西门昭和赫连迦尧在城里肯定能撑到援军到达。
    阿禧阿诺是他们的侍卫长,只要这两人安全,他们应该也性命无忧。
    她在飞扬的思绪中,陪小堂兄办完注册,然后到一半面环水的岛屿参加迎新会。
    碧绿的草地上,几十个少年围案而坐,那是青春与梦想遇见,是明朗与快乐合奏,欢声笑语,比秋色更加绚丽热烈。
    默默地退到树荫下的书童和奴仆队伍,几许恍惚,好像回到前世大学新生的破冰宴,回过神来时,场中形势已变。
    居中两个少年正在辩论,一个侃侃而谈:“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何以应之以治则吉,以乱则凶?”
    士人喜欢思辩,倒像是先秦。苏容若想起一个朋友的说法:春秋是国人的童年,天真烂漫,思考天地和生命至理;汉唐是青年,活力四射,朝气勃勃;宋时步入中年,沉静宽和,理性智识;但随后被元蒙所灭,故崖山之后无中华。
    另一少年笑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若不应天,便如冬季播种,一年无食,郑兄便得饿死,何不凶也?”
    众少年齐声哄笑,郑姓少年满脸羞怒却无从反驳,将手中杯盏伸向身边书童,那书童拎起铜壶为他沏水,不料一不小心,热水洒出湿了主人衣袍。
    郑姓少年惊呼一声,随及摔了茶杯,对书童拳打脚踢,书童不语,只将身体紧紧团住,显然已经习惯。
    有少年试图劝阻,被一句:“教训自家奴仆”给驳回。四周俱静,只有一脚脚踢在人体上的声音在回荡,有人皱眉,有人转过身避而不见。
    “日中则移,月满則亏。天地尚然,况于人乎?郑兄便是教训奴仆,也宜有度。”苏子越起身拉住郑姓少年的手腕,言之侃侃,气宇轩轩。
    郑姓少年停下手,对苏子越怒目而视,后者则平静地对视回去。众少年旁边无语围观,一时气氛诡异。
    他既然在揽事,必有应对之策。苏容若负手看热闹,只见小堂兄双手一揖:“各位同窗有礼,子越欲请教,居上位者,当如何驭下?”
    这时空主人对奴仆有所有权,可以按律处罚或当礼物赠送。但在士林,若主人言行不妥,举止无度,在有人证的情况下,可在法理上辩论,营救奴仆。
    到底是在南山书院,那少年必定按规矩行事,且事后不致报复。众人聚前观辩挡住了她的视线,她将目光转向那弯流水,看清流蜿蜒,小桥横跨。
    听说来此读书的少年大多来自士族,怕都是被家族期望着在士林出头或官场显达,苏子越的竞争压力不会小。
    苏家是士族,谷氏将来若出事,他们会如何?被牵联?或?想到两家可能决裂,她不禁打一个寒噤:我算是苏氏?还是谷氏?
    谷氏的产业似乎遍布诸国,看便宜爹娘恩爱的样子,不知苏远泯是否知道爱妻的底细?下次见到谷敏定要问个清楚。
    西北的两位掌柜传信,说连锁店已建起并开始营业,约定每隔三月送来帐薄和交易记录,她看后再做修正和指示。
    往南的通道也该着手了,刘义有经验丰富的掌柜相助,应该可用。徐响不喜经商,和已回洛京的大勇一道接待金瞳派来的使者。
    使者们在洛京一通打马观花,纸醉金迷,个个欢喜不已,信誓旦旦地表示归国后将力请主人与赫连朝交好,让楼烦百姓也过上富足的生活。
    他们回程时,苏容若遣纳什带人携带厚礼随行,以都童的名义。一为贺年,二是就近督促金瞳践行自己的承诺。
    “小六,安梓交给你,领他去清理一下。”苏子越辩论获胜后,领着书童来到她的跟前。
    苏容若收起顺水飘远的思绪,提醒少年:“阿兄需得当心,他不敢在书院行事,外面却是难说。”苏子越面上毫无惧色:“我应付得了。”
    看他沉稳自信的神情,忽然忆起初见时的模样,惊觉自己真的,已将他当成了亲人。
    安梓在苏子越的宿舍梳洗换衣出来,苏容若惊异地发现,他竟然是个极清朗俊秀的少年,笑问:“安梓,喜欢做甚?”
    “回主人,安梓喜茶道。”书童的回答很让苏容若意外:在此时空,茶道可是世族礼仪和修身的方式。
    几番对答后她方明白,安梓出身茶农,母亲生病才到富家为奴,他聪明好学,懂得茶的生长采摘,也了解茶道所涉的园,室,具,水等知识。
    这孩子可以培养。“茶道乃是雅艺,若想更上一层楼,需得学习棋琴诗画,我将你送到大才女江娘子处,你跟她可好?”
    苏容若问完,不出意外地看到安梓满面喜色。江雨燕三字,天下果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微笑着正欲夸他两句,身下便有热流涌出,陌生却熟悉的感觉:她作为女性的标志,终于,如期到访。
    ——————
    注: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几句,出自荀子《天论》,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存在,也不会为桀的暴虐而消失。若治理得当,社会安定,它就呈现吉兆;治理不当,社会动乱,它就呈现凶兆。郑姓学生没搞明白荀子所说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有常,而非大自然本身有常,所以有此问题。
    2,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几句,此出自孔子,意思是天,即大自然哪有说过什么?不过放纵四季周而复始,任由万物蓬勃生长。这里被学生用来取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