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明清决策
作者:白石源中生   明末之白衣天子最新章节     
    第344章 明清决策
    几乎是与盛京城讨论是否伐明同一时间,在大明京师乾清宫,朝廷大员们也产生了热烈的讨论。
    “西贼张献忠对于我中都凤阳的破坏最大,此人如今穷极末路,才想起来投降,太晚了,微臣斗胆请求陛下下令,让熊总理不要有妇人之仁,展开雷霆一击,务必将丑类诛杀殆尽。否则如何能够警示后人?如何能够向太祖的英灵交代?”
    这是愤青派代表黄道周的慷慨陈词。
    “不可不可,如今张献忠所部仍然有两万余众,如果一味拒绝他投降,万一激怒张献忠,张献忠狗急跳墙之下,难免造成我官军受损。再说前日里,南直隶杨卓然方面也曾上报过,革里眼、老回回等人想要投诚朝廷,为朝廷效力的呈文,各位又是怎么看待的?如今快六个月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微臣担心,万一有个疏漏,恐怕就会造成地方再度糜烂。”
    此时还算务实派的阁臣陈演说道。
    陈演的话刚刚说完,号称清流派的大臣们就开始了各种人身攻击,指责陈演误国、胆怯、害民、不知好歹等等不一而足,仿佛陈演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个别大臣还激动地走到陈演的身边进行谩骂,口水喷到陈演的脸上,陈演想擦拭口水都来不及,只好退到一角,把自己置身事外,惹不起躲得起。
    这种混乱的场面令崇祯皇帝非常反感,示意身边的太监王承恩喝止大臣之间的互相攻讦,待全场安静后,朱由检开口询问道:
    “杨爱卿,你怎么看?”
    所有大殿中的人都明白,杨嗣昌是崇祯皇帝的最为亲近的大臣,因此所有人都看着杨嗣昌,希望他的发言能够与自己的观点相一致。
    杨嗣昌思考了一番说道:
    “陛下明见万里,所思所想自然远在我等之上。如果若说微臣的意见,微臣倒是有个担心不得不提……”
    “爱卿但说无妨!”崇祯皇帝难得亲切地说道。
    “微臣担心的是东边的建奴,据可靠消息,自从获得朝鲜的进贡以后,建奴的实力大涨,将会是我朝的一大劲敌……”
    “杨文弱,大家在讨论流贼的处理问题,你扯建奴干什么?难道又在推销你的和谈大计?简直是荒谬绝伦!我堂堂大明幅员万里怎么能与蕞尔小邦进行和谈,简直有失身份。应当命一大将,提六师,扫荡辽东,直逼黄龙府。”
    黄道周打断了杨嗣昌的发言,直接点名杨嗣昌曾经设想的与清国和谈的主意是不合时宜的。
    杨嗣昌倒是还没有说什么,可是崇祯皇帝脸上很是挂不住了,他生平最讨厌的就是那种嘴上夸夸其谈,实际上没有一策,临危只能以死报国的人。
    崇祯倒还是没有开口,善于察言观色的内阁首辅刘宇亮倒是率先开口为杨嗣昌开脱,指责黄道周扰乱视听,明确站在杨嗣昌的一边,示意杨嗣昌继续说下去。
    崇祯十一年是个频繁更换内阁首辅之年,先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因为攻击钱谦益事发,崇祯皇帝将其发回老家,并很快忧郁成疾而逝世;
    首辅人选接着便是走马灯一般,连续换了张至发和孔贞运,可是崇祯又觉得这两位老人家虽然政绩突出,但是太喜欢说话教训人,非常不讨自己喜欢,索性直接换上了仪表堂堂、善于揣摩自己心意的大臣刘宇亮。
    此时的崇祯皇帝仿佛就像小孩子心性一样,完全凭借自己的心意来,或许是一连串的胜利带来的自信,或许是天生的自尊心特强不允许听到不同的意见。
    可是他全然忘记了,几年前的登莱兵变中,刘宇亮可是率领数万精兵在沙河惨败于孔、李叛军。这么一个废材被用为首辅,可想而知崇祯皇帝的识人用人方面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杨嗣昌整理了一下思绪,继续开口说道:
    “微臣但知一个道理,那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之策。很多人都说建奴只是蕞尔小邦,可是可曾记得,十几年前,辽东的土地还是我大明的管辖之下?可曾记得一年以前的朝鲜,还是我大明的属国,如今朝鲜的使臣何在?谁都否认一点那就是建奴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是我大明的一大劲敌。微臣之前想要与建奴和谈,也只是因为中原大乱,微臣为剿灭中原乱局,而不得不与建奴虚与委蛇,没想到微臣的一片为国赤城之心,竟然还会被别人所诟病!现如今国内流寇剿灭殆尽,微臣的重点就会重新放在建奴的身上……”
    “所以杨本兵的主意还是同意接纳张献忠、老回回他们?”刘宇亮打断了杨嗣昌的长篇大论。
    “暂时为之,不得不为尔!”杨嗣昌说道。
    “荒谬绝伦!治国安邦讲究一个‘信’字,全大明都在看着,如果真心接纳,那就以诚相待。如果不想接纳,那就立刻剿灭。怎么能致信义为玩物?到时候岂不是沦为天下人笑柄?”
    黄道周说道,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其实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黄道周所说的是完全是正确的,因为他所强调的也是要注重政府的公信力,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那就是失去了民心,政权的合法性就存在动摇的可能。
    黄道周的话一说完,整个朝堂之上又陷入了吵吵闹闹之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答案,气的崇祯皇帝直接拂袖离去。
    反观另一边的盛京城,与犹豫不决的大明朝廷完全相反。
    崇德皇帝皇太极在认真听取了汉官范文程的详细解读以后,不待将决议发贵族会议会审,直接乾纲独断,次日召集满、蒙、汉大臣,正式宣布准备倾全国之力伐明。
    于是乎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伐明作战开始正式执行。
    比较一下双方决策的用时,大明朝廷审议,从老回回马守应投降问题到接到张献忠投诚问题,前后近半年时间,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和答复,令地方杨卓然、熊文灿和革左五营、张献忠方面心里都产生了不安的想法;
    而皇太极从获知消息,到组织会商,到形成决议,全程用时三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