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少男的花季雨季
作者:西门七仔   我,孙山,科举最新章节     
    从13岁到14岁,只相差一年,孙山就觉得自己身子变化很大。
    变声时期开始了,长喉结了,下面也开始变化了。
    孙山非常明白这是怎样的情形,毕竟他已经经历过一次了。
    他正式从孩童进入青春期了。
    容易饿,饭吃的多,还经常长痘痘。
    同时他没那么嗜睡了,能一早起床,不需要宿友来喊。
    孙山摸了摸下巴,好似也长胡子了,再摸了摸喉结,一天比一天明显。
    孙山明白自己即将进入少男的花季雨季了。
    不过可能两世为人,显得非常平静,除了偶尔被身体地发育打扰,一切平静如湖水。
    孙山如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做广播体操。自从被院试折磨得快丢掉性命后,他决定见缝插针地锻炼。
    做完运动后,拿着书躲在院子的墙角晨读。
    他觉得读书读出声音,更容易记忆,所以非常胆大的读出声。
    幸好院子不小,朗读也未给左邻右舍造成困扰。
    等晨读完毕,孙山走出斋舍,走到隔壁斋舍喊了一声:“阿筠,搞定没有,吃早饭了。”
    不一会儿院子门被打开,黎信筠领着他的书童阿平走了出来,大家相互打了一声招呼后,一起朝着食堂走出。
    孙山在府学名声大噪,很多人都认识他。
    只不过跟他形影不离的只有黎信筠。
    一来两人年纪相仿,都未成亲,还保持少年心。二来一起蹲过臭号,感情深。
    黎信筠眼珠子四处动,低声说:“明天休沐,我不想回家。我们一起去漳州寺玩,好不好?我听说明天那里有一场诗会,想去看看。”
    黎信筠今年18岁,正是叛逆期,特别烦家里的父母。非必要不回家,宁愿待在府学。
    最近更烦,因为父母催着他去相亲,好让早日成亲,娶妻生子。
    而黎信筠自我感觉还小,又喜欢玩,不想成亲,不想被妻儿束缚。
    特别母亲整日叫他娶娘家的侄女,黎信筠更反感。
    本来父母之命不可违,但黎信筠有个疼爱他的祖母,所以祖孙俩一起跟父母斗,自然是祖母完胜。
    孙山来漳州府已经两个月了,也参加过几场诗会。
    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参加诗会的人员实力有限,孙山无法欣赏他们做出来的诗词,当然他自己做出来的别人也无法欣赏,所以对参加诗会兴趣缺缺。
    摇了摇头说:“阿筠,我不去了,你去吧。我不会吟诗作对,去那也无聊。”
    黎信筠大失所望,极力地推荐孙山一起去:“阿山,乡试可要考诗赋的,你不参加诗会,哪里会进步。作诗作词就要多读,多听,多写,多交流。咱们应该多多参加这种活动,为将来参加乡试累积题材呢。”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但孙山还是不想去。
    他觉得作诗作词跟学乐器很讲究天赋,阅历,以及心情。
    像上次他拉二胡,拉的《二月映泉》,上辈子哪里能拉得那么悲戚。
    这辈子竟然小小年纪就突破上辈子的成就,让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把一众懂乐器的学子和夫子比下去,成为府学第一“乐”人,直接来一个人生巅峰。
    如今漳州府有好多他的迷弟迷妹。
    孙山还是摇了摇头说:“阿筠,我还是不去了。那些人看我作诗作词不怎样,最后就罚我拉二胡。我实在不想再拉二胡了。”
    说到拉二胡,黎信筠和书童阿平捂住嘴嘿嘿笑。
    黎信筠非常好奇地问:“阿山,你到底经历了什么?竟然能拉得如此悲戚?”
    黎信筠早就知道孙山的背景。
    虽然是耕田,但家里并不穷,父母宠爱,连进场考科举也算得非常顺利,怎么看也看不出他有悲惨的经历。
    大家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出他为什么拉的胡琴那么凄凉。
    孙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无奈地告诉黎信筠,自己考书院不过,上骑马课被拒,吹笛又吹不出来,当时越想越悲催,找来找去,就找到一首凄苦的曲子最适合自己当时的心情。
    孙山无奈地表示:“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拉得那么好,让大家快落泪了。”
    黎信筠噗嗤一笑,乐呵呵地说:“行,你不去就不去。你现在得暗地里好好学做诗,等下次去参加诗会,一鸣惊人,这么他们就不好意思让你拉二胡了。”
    孙山连忙点头说:“好,阿筠,你教教我怎么作诗,等学好了,一雪前耻。”
    两人吃过早饭后,就去上课。
    乡试除了考四书五经的义题外,还考论、诏诰表、判、策。
    论其实就是论述题,表达自己对所问问题的理解。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和其他官方规定的书籍。
    诏诰表是入仕后可能会用到的文体。
    诏和诰一般是翰林官经常要用到的,尤其是负责文武官员诰敕的词臣,更是时时要用到。
    表则是一种章奏形式,一般节日或大事恭贺会用到。
    判则是判案时所用的判文,所有判题均和判案有关。
    所以这里必须熟读《大乾律例》,才能有理有据地判案。
    策则经、史、时务策。
    先谈经论史,后及当今时务,融经史时务于一体,浑然天成,故称‘经史时务策”。
    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最近这一两届的乡试还增加了算学,所以府学这边慌里慌张地开了算学课。
    至于质量,不用说都知道,差的不能再差。
    夫子中举前是不考的,自然不会系统地学,所以也不太懂如何教学生。
    孙山对此倒不是无所谓,他自认为算学不错,完全可以胜任乡试。
    今天的教授就叫如何写“策”。
    写策是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放飞自我的写。
    如何破题,如何接题,如何围绕题写经,论史,如何结合时下的政治经济问题,如何给出对策。
    要写一篇好的策文不仅熟读经文,历史,还有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对策。
    策文最考验一个人的处事应变能力,以及见解的深度和广度。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不过孙山觉得对比经义,策论显得容易多,起码格式不规定地死死,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比较灵活。
    府学的教授讲策论,目前只讲到格式,还未要求写时策文。
    孙山也不知道自己要是上手写策,会不会比经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