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跨越时空之旅三
作者:仓廪实而知礼节   新战国七雄最新章节     
    见识了大英帝国对产业工人的压榨之后,祖龙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触。
    和英国同样完成制度转型的大秦,昔日也是这么鞭策底层百姓的。
    耕作、徭役、打仗,并没有轻松分毫。
    虽然不像后世朝代末期那般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但整日里连轴转的秦国百姓在失去最后一根胡萝卜之后,马上撂挑子不干,换了个没那么恶毒的老板。
    这英国如此穷尽民力,日后也少不了动荡多事。
    “这些工人实际上和以前的农夫没什么区别,都是卖力干活,挣扎糊口。”尽职尽责的导游小姐接着介绍道:“只是种地是看天吃饭,做工就得指着经济周期了。”
    “萧条来临,便相当于旱涝蝗灾。老百姓活不下去,就免不了要生事。”
    “经济繁荣,就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政府的烦恼会少很多。”
    “世民有一事不明,”观察了许久的太宗皇帝问道:“工人、农民只是讨生活的方式不同,为何英国能凭借这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
    “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差异噢!”小影摇了摇手指道:“刚才巨大的厂房大家都看到了吧?机器所能迸发的产能可比人工高太多了。”
    “可能这些纱锭、棉布之类的日用品还不能让各位有直观的了解,现在咱们开往重工业基地伯明翰,让你们见识一下钢铁城市的力量。”
    不知何时,众人来到了伦敦火车站。在导游带领下,十二人登上了一节奇怪的长方形铁皮盒子。
    这是一长串铁皮盒子中的一个,停靠在两根长得望不到边际的铁轨道上。
    很快,发车时间来临,伴随着汽笛一声巨响,三四十节车厢在车头带动下,缓缓向前行进。
    初始时尚在龟速爬行,一刻钟后,便已经快逾奔马。
    免费游行团,待遇总不会太好。大家伙没能享受到上等舱,而是挤在露天车厢,风吹日晒,车头尾气顺风飘来,其中滋味,不问可知。
    不过十二位游客没人在意这一点,所有人眼中,只有兴奋。
    尤其七位帝王,包括即将被淘汰的赵大,心中都在盘算着如何把这东西搬回去。
    “短时间内就别想了!”小影早就识破了他们的打算:“这东西看着笨重,但以各国眼下的技术储备,就算图纸放在你们面前,想捣鼓出来,没个十几年功夫也不可能。”
    “好了,到站了,下车吧!”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伯明翰钢铁工厂,如树林般密集的高耸烟囱吐出浓厚的黑烟白雾。
    钢铁铸成的巨大高炉上,映出金色的光芒。高炉内,火焰熊熊燃烧,吞噬着铁矿石和焦炭,释放出滚滚热浪。
    被简单筛选和破碎后的矿石,通过传送带进入冶炼空间,与焦炭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
    生铁缓缓流出,犹如液态的火焰,炽热而明亮,而后在高温下被塑造成各种形状,经过热轧和冷轧加工后,变得更加坚硬、光滑。
    整个工厂弥漫着金属的气息,工人们的汗水浸湿了工作服。
    充斥高温、噪音、粉尘的恶劣环境,书写着工业大生产的辉煌篇章。
    “1840年,英国生铁产量140万吨,钢产量超过十万吨。。。”
    伴随着导游的介绍,现场一片倒吸凉气的声响。
    这些年,各国为了军争,可没少在铁器上下功夫。但可以肯定的是,七个国家加起来,也断然没有十万吨的生铁产量!
    这高炉,竟然爆出来百倍于人工的产能!
    很快,大家来到了最关心的军事工业区。
    铸炮厂内,捶打好的实心炮胚被送到了车床上,镗孔机旋转着在坚硬的钢铁上钻出炮膛。
    很短的时间内,一门手工打造无法比拟的完美炮管成型。
    精良的材质、均匀的管壁、光滑的炮身,意味着同样重量下,远超手工制大炮的优异性能。
    几位帝王眼中射出贪婪的光芒。
    “敢问影仙子,这钢铁厂诸多机器动力何在,为何既不见人畜,又没有水源?”比起军争利器,墨子更关心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无论是吊起巨大炮胚的铁爪,还是高速旋转的镗孔刀,都不是人力能带动的,就是飞流直下的黄河水也难有此威力。
    或者说,就算有这个动能,也不可能拿来使用。
    “这便是枪炮厂的动力之源,先前我们看到的纺织、钢铁设备也是靠这个带动的!”小影领着大家来到高大的蒸汽机前,向众人介绍工业革命的血泵。
    墨子细细打量着眼前精美的造物,恨不得马上拆成一堆零件,彻夜研究一番。
    几位帝王也拼命睁大眼睛,记清楚这庞然大物的模样,准备作为朝廷高新技术核心项目,回去后立即上马开始研究。
    “现在大家明白工业革命的伟力了吧!”仙子导游微笑着看向众人:“工业大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提升。”
    “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创造出了无尽的财富。为了把生产出来的海量产品倾销出去,皇家海军巡航四海,找寻阳光下每一块土地。”
    “最终,他们盯上了东方衰弱的古老帝国。”
    “来吧,跟我一起见证一场盛会!”小影打了个响指,一群人眨眼间便来到了威斯敏斯特宫,帝国的政要们正围绕着要不要教训一下远方的老大帝国争论。
    收下鸦片贩子政治献金的外交大臣巴麦尊高呼:“对付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揍它一顿。”
    首相迈尔本勋爵持反对意见:“英国和印度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取决于与中国的贸易,没必要因为一些鸦片得罪这个金主!万一战事不利呢?”
    议员们经过激烈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仅仅9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支付军费、派兵侵略中国的开战方案。
    “让我们来到1842年的中国,看看鸦片战争的最终结果!”
    转眼间,一行人来到了十九世纪的远东,见识了数千英军如何一路势如破竹,将老态龙钟的腐朽帝国打翻在地。
    最终,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英国人达成了战略目标,如愿以偿签署了南京条约。
    “这场战争,英国只出动了很小一部分军力,陆军数千人,舰队最大吨位船只仅仅是两艘放在皇家海军中完全排不上号的三级战列舰。”
    “又是远隔重洋,补给不便。最后的结果却是把东方帝国的遮羞布撕了个干净。”
    “没办法,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生产力差距太大了。哪怕仅仅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步入工业文明初级阶段的英国也足以横扫一切农业国。”
    “这个时候,两千多万人口的大英帝国年财政收入已经是四亿人口之清国的六七倍。”
    “而这仅仅是数量上的差距,质量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英格兰的军事工业厂区可以源源不断地低成本输送各式战争物资,清国只能依靠原始的手工铸造龟速生产劣质武器弹药。”
    “事实上,科技上的差距尚在其次,组织能力的匮乏才更致命。”
    “即便是农业国,以中国的巨大体量,如果当时的政府能够有昔日秦国的征税效率,那也完全可以积聚出足够的财富,拼命投资新产业,短时间内进入工业化阵营。”
    “但基层放羊式管理,高层严守满汉大防的清政府显然做不到。”
    “直到这个不适应时代的王朝不可避免地迎来灭亡之后数十年,古老的农业帝国才最终实现组织能力的飞跃,重新做到对基层的严密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