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苦一苦老百姓
作者:煌煌华夏   首辅最新章节     
    内阁六部尚书并司礼监一群太监静坐,等着嘉靖皇帝的出场,精舍静的像一汪深泉,没有丝毫杂音。
    直等到脚步声响起,众人并未寻声去看,而是纷纷起身下拜。
    “臣等参见皇上,圣躬金安。”
    “朕躬安,诸卿都免礼吧。”
    嘉靖盘膝坐在他那逼格十足的道台上,嘴里说着一大串云山雾罩的话。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这已经不是嘉靖第一次装逼了,有时候说的这些话到底什么意思,嘉靖自己都够呛能明白,反正他说出去便行,由着下面人去揣摩圣意。
    若是放在往常,这个时候一定是司礼监的黄锦先搭话,启开这个话头,然后带着内阁的人一起陪着向下分析。
    但今天精舍内却静的可怕,没有一个人搭话。
    嘉靖慌了。
    这是怎么个意思?
    难道是朕的声音太小了,他们没听见?
    再欲开口,最贴心的黄锦总算搭了腔。
    “主子念的这首诗是李翱所作,赠给药山高僧的问道诗,此诗意境深远,可谓一篇传世佳作。”
    话头终于打开来,嘉靖很高兴。
    “你这奴婢,竟还知道这是李翱写的诗,不错。”
    按说嘉靖已经把话递了出来,该轮到内阁接茬了,可严嵩几人还是沉默。
    “严阁老。”
    嘉靖终于是不悦起来,语气上没有表现,只是点了严嵩的名字,他的意思是想让严嵩接着之前的话向下抻,却不想被点了名字的严嵩起身后却是直接说起了正事。
    “皇上,嘉靖三十年朝廷的各项用度开支,内阁已经拟好了,请皇上拿个主意,看今年这些用度,哪些能批哪些不能批。”
    嘉靖也没想到严嵩会和自己装糊涂,但聊到了国事,再去回头聊就不合适了,只能开口。
    “司礼监看过了吗?”
    “看过了。”
    黄锦接了话,垂首道:“今年内阁的用度太高,奴婢等人不敢批。”
    “多少银子?”
    “需耗银两千万,这还没有计算京城各衙门公费、官员的俸禄、皇宫的修葺以及修吉壤的钱。”
    韩士英这时候插了一句话:“皇上,去年一年朝廷的岁入仅为一千八百万,缺数已经达到了二百万,我们户部算过,若是完全按照各部拟的条陈批款来办,所有在建的工程继续动工,那么到今年六月份,户部就将彻底拿不出钱来支付官员的俸禄、边军的军饷、各部、院、司、局并北方各省衙门的用度。
    更别说为防汛防灾准备钱粮储备了。
    届时,朝政将陷入彻底停摆的状态,是故,臣等想请示皇上,这各部奏请的款项,是不是要酌情砍掉一些。”
    嘉靖有想过今年会很难熬,但是也没想过会如此艰难,沉默了片刻才开口。
    “砍多少、从哪里砍?”
    韩士英答道:“今年兵部奏报的预算是八百万两,其中改十二团营改为三大营并募军十万共需二百四十万两,臣的意思是只留一半,军械也只补充一半,如此可以省下一百二十万两。
    既然朝廷整编边军,那么防秋军的意义何在,如此臣建议砍掉防秋军,九边重镇保留十二到十五万人的规模即可,如此每年仅需二百多万两。
    张经那让他今年先自行想想办法,再不然便行书南京,尽量给张经凑点银子捱过今年。
    云南和贵州年年给银子,从太祖开国到今朝没断过,可到现在还是年年生乱子,那这银子干脆停掉,有时候对这些地方的土司太好,他们反倒是贪得无厌,真以为闹闹事朝廷就会给银子了?
    如此,今年兵部用银仅需四百万两即可。
    工部要修长城、修坞堡、修北京城,臣的建议是暂时只重修一个北京外城便好,五十万两足够将北京外城修的固若金汤。
    各部院衙门用银九百万两,再砍一半,四百五十万两便可,如此朝廷各项用度加一起只需要九百万两,朝廷还能余留下九百万两的存银。
    按照近十年来朝廷用在防患防灾的计数来取一个均数,大概一百二十万两左右便足够了。
    那么就剩下了七百八十万两,京城各部、院、司、局连着各省衙门的公费一年大概是三百五十万两左右,今年只给二百万两,紧一紧。
    整个北方有官吏十七万四千人,一年俸禄要开出五百六十万两,今年也暂砍一半,得二百八十万两。
    剩下的三百万两匀出一半来继续元宫、吉壤的修建工程,再拨出二十万来用于皇宫的修葺,剩下的做备用,防患于未然。”
    韩士英说的轻巧,可这堂内所有人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砍军费、砍公费、砍官员俸禄、砍掉中央各部院衙门一半的经费,真要是照着韩士英这办法来,都不用再防备俺答和汪直了,一年,最多一年。
    大明朝铁定玩完!
    就算是一个刚入仕的公务员都知道,中央政府停摆会对全国稳定制造多大混乱。
    韩士英会不知道?
    “韩部堂真是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啊。”
    张治配合着说道:“要是按你这个办法来,我大明朝要生出多少乱子,官员罢朝事小、地方混乱事大,一旦从中枢到省、府、县各级衙门无法正常施政办公,便是社稷动摇!”
    “张阁老,下官是户部尚书,朝廷有多少银子,我们户部就花多少银子,这是下官的职责所系。”
    两人在这一唱一和演着双簧,末了一句话把严嵩拉了进来。
    “下官这个想法,既然张阁老不同意”
    “不仅老夫不会同意,严阁老也不会同意。”
    张治看向严嵩:“严阁老,你说是吧。”
    后者能说什么,只能跟着点头:“文邦说的对,户部的意见内阁不能采纳,这些费用中,官员的俸禄和各级衙门的公费都不能砍,军费,也不能砍,不能让去年的庚戌之变再上演了。”
    “既然如此,那下官没有办法了。”韩士英将自己摘了个干净:“下官是户部尚书,只管替朝廷用好每一分银子,既然内阁两位阁老都否了下官的建议,那后面户部怎么做,悉听内阁的命令吧。”
    双簧的目的实现了。
    今天这堂财政会议注定会很难开,最难的也一定是户部,所以从一开始韩士英就先将自己摘出去,后面的所有事全部推给内阁和嘉靖。
    推给内阁就是推给严嵩这个首辅。
    一个嘉靖一个严嵩,们俩不都是甩锅的高手吗,现在这口锅就放地上,你们不捡起来,没人去碰。
    嘉靖只能看向严嵩,期待后者能主动去捡锅。
    “皇上。”严嵩起身开口:“为今之计,只有两个办法来解决今年的困难了。”
    “说说看。”
    “第一个办法,今年宗亲那的俸禄一律停发,第二个办法,今年夏税的时候加征嘉靖三十一年赋税!”
    宗亲年俸占了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停掉这笔开支就相当于凭空多了一年的赋税。
    加征嘉靖三十一年的赋税也是相当于多了一年赋税。
    唯一的区别在于,停掉宗亲俸禄那第二年必须要还上,而加征第二年赋税,第二年还可以接着征,至于什么时候免税偿还百姓,宽绰了再说吧。
    苦一苦宗亲和苦一苦老百姓。
    这道题,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