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替母伸冤
作者:青烟烧不成饭   璀璨明珠最新章节     
    谢阳最后从淮王府走的时候,两眼发直,脚步虚浮,不管谁从他身边过,或者跟他打招呼,他统统听不见,哪怕是宋慎之拍他,他都没有反应,结果人刚走出淮王府大门没多久,就直挺挺的栽倒在地,吓得后面跟随的人着急的回去喊人。
    后半夜,谢阳醒了,众人才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他起来后,摸了摸额头上的大肿包,然后很是平静的对着淮王妃说:“我想去看看明珠。”
    宋慎之前面挑着灯,淮王妃带着谢阳在后面跟着,推开小佛堂的门,忽明忽暗的光线,摇曳的烛光,沉闷的香烛味道,怎么看,都觉得压抑。
    更何况,明珠身上居然还盖着和尚的袈裟!
    谢阳歪着脑袋站着看了一会儿,有些古怪的问了一句:“她要睡多久?是不是明天也不会醒来?”
    淮王妃木着脸,点点头。
    谢阳哦了一声,然后又自顾自的走出去,淮王妃又赶忙追着过去,本来以为,谢阳会规规矩矩的回去睡觉,可是他竟然一本正经的说:“我肚子有些饿,能给我找些吃的吗?”
    其实等一会儿也到了上朝的时间,厨房那边已经做了一些汤饼,谢阳毫不在意,狼吞虎咽的吃完了一碗,然后接着把空碗递过去:“再来一碗!”
    盛饭的婆子吓得不敢接碗,连忙看向淮王妃,淮王妃叹了口气,亲自接过空碗,给谢阳盛了一碗:“锅里还有,你慢些吃...”
    谢阳点点头,可还是狼吞虎咽,一直吃到打了饱嗝才停下,随后抚摸着肚皮说:“那我就在这里睡会儿,等会儿去上朝。”
    不知何时,谢阳的官服在淮王府也备了一套,偶然他留宿淮王府后,第二天早上就跟着宋慎之去上朝。
    好像一切和往常一样,但谢阳的表现明显让淮王妃很是担心,宋慎之拍了拍淮王妃的手,叫她不要担心。
    俩人小憩没多久,下人就来叫醒他俩,说该走了。
    可上了马车,谢阳还是一副睡不醒的样子,半阖着眼睛也不说话,宋慎之因为明珠的事情也着急的上火,这会儿也没什么心思管谢阳。
    朝中有些大臣知道陈明慧又闹出了幺蛾子,但具体的过程知道的不多,皇帝一脸倦意,底下的臣子也很有眼见力的不胡说八道。
    只不过刑部那边倒是有人上了折子,说是工部一位外派的官员林白,他的夫人姜秀珠来状告现华国夫人陈明慧在十多年前杀她母亲,因事关有封号的夫人,他们那边不好决策,特来请皇帝请旨。
    听到姜秀珠这个名字,皇帝恍惚了一瞬,先前好像听过明珠提过,说姜秀珠是她在京城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如今她状告陈明慧,事情怕不是那么简单。
    反正陈明慧的事情多一件也大差不差,干脆就传旨,让姜秀珠上殿陈表。
    姜秀珠风尘仆仆,仪容都差了些,一看就是刚回京就来告御状。
    见到皇帝后,她噗通一声就跪在皇帝面前,表情决绝:“臣妇姜秀珠状告现华国夫人陈明慧,与十五年前派人截杀我母亲徐江媛,恳请陛下做主!”
    说完,就将状纸高高举过头顶,激愤说道:“臣妇自知时间久远,很多证据已被她毁掉,但臣妇依然要站出来举告她,陈明慧私通金国,为了一己私利,在我大宋国土内诱拐、抢夺女童,然后献给金国贵族或者权臣,此等禽兽不如之事,如果不彻查,难平民愤!”
    曲公公看了一眼皇帝,皇帝点点头,他才疾步过来接过状纸,然后再转呈给陛下,可皇帝连状子都没看,反而问了一句:是明珠传信叫你回来的吗?
    姜秀珠脸上的泪痕仍在,在高高的帝王面前,她没有隐瞒,反而重重的点点头:“是的,半个月之前我收到安平公主寄过来的信,说是我母亲的命案有了证据,叫我回来告她!”
    皇帝点点头:“那你的状子,朕接了!”
    姜秀珠激动的在大殿上重重磕了三个响头:“谢陛下!”
    “那你可有人证?”皇帝随口问了一句。
    姜秀珠呆了呆,才慢慢开口:“有!当年她们要拐一个女童,正好被我母亲撞见,设下巧计救下女童并将她送回,后来她母亲为了感谢我母亲对她女儿的救命之恩,就让她随我母亲的姓,名字也和我相似。”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安平公主徐明珠!”
    此话一出,满堂的抽气声!安平公主的姓氏竟然是这样来的?她姓徐竟然是因为有这样的渊源!
    徐明珠,姜秀珠,原来如此!
    皇帝惊的从龙椅上站起,姜秀珠以为皇帝不信她,她便着急的继续说道:“陛下若不信,可召安平公主入宫!”
    召明珠啊,皇帝也想呐,可是明珠至今昏迷不醒,如何召见!
    皇帝微微摇摇头:“朕知道了!”
    但是刑部的人心里很清楚,如果只有首告和状子,没有人证,即便是判了,也会在后人眼中这可能是一桩被构陷的冤案,难免有损帝王威名。
    就在众人以为这个御状不太好告的时候,谢阳却冷不丁出列,声音冷冽,目光如水,一字一顿的上奏:“微臣谢阳状告现华国夫人陈明慧在二十年前私通金国,出卖边境布防图,使我大宋数十万的军队命丧金国之手,谢家最后两位男丁战死沙场,事后为了掩盖罪恶,伪造证据陷害我养母谢春熙!”